English

【重点推荐】“三个维度”标注新时代党的建设历史性成就

  【第482期】李峰:“三个维度”标注新时代党的建设历史性成就

  从理论维度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固本强基、与时俱进,形成“创新性发展”。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十年来,我们党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发展大势、紧跟时代步伐,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辩证发展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内在规律,提炼概括出具有预见性、指导性、实用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规律性认识的新飞跃。

  从实践维度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改革重塑、浴火淬炼,进行“革命性锻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将长期存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将长期存在,必须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根本扭转,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

  从价值维度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提供“根本性保证”

  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全面从严治党就要跟进到什么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紧跟时代步伐、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十年来,党的建设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事业发展密不可分,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根本性保证。

  原文链接:“三个维度”标注新时代党的建设历史性成就

  

  赵思童:谱写新时代美育发展新篇章

  首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新时代美育工作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开始走上快车道,进展极为显著。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高度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的育人导向,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美育全过程。2017年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要求切实破解学校体育、美育教师紧缺的问题。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规划了改革发展路径,明确了相关政策和制度。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

  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新时代美育工作凸显了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传统美育中的“乐教”思想源远流长,古有周公“制礼作乐”,礼乐结合,既是治理国家的法律、制度,又是进行教育的方式。同时,中华美育精神在社会发展中始终饱含时代家国情怀。今天,以家国情怀为特质的中华美育精神,给追求美好生活的中国人民以奋进的无穷力量。

  再次,以培根铸魂为指引,新时代美育工作突出了目标性和战略性。把美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必须深刻认识美育的战略地位和美育育人价值,将美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现在乃至今后,教育系统都需要不断加强美育工作,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构建大美育格局。

  原文链接:谱写新时代美育发展新篇章

  

  杨耕:哲学是一种特殊的智慧

  就本义而言,哲学是“爱智慧”。但是,这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这就是,认为哲学是“爱”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体现为“博学”,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这种智慧也不是体现为无所不知,无所不知的不可能是科学或哲学,而只能是神学。历史证明,凡是以无所不知自诩的思想体系,就像希图万世一系的封建王朝一样,无一不走向没落。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对哲学能力的本质做这样的期望和要求未免过于奢求。

  在我看来,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特殊的智慧,它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智慧和勇气,通俗地说,是一种大智大勇。现在宗教盛行,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它本身就是人生观。

  原文链接:哲学:一种特殊智慧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张广科、李云新:以讲好中国治理故事为核心推进公共管理研究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共管理研究聚焦“研究中国问题,讲好中国故事”,力图展现和阐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中国之治”。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并非基于理论预设,而是从公共管理实践出发,着眼于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现实需求和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公共管理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在研究阐释本土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者通过课题研究、撰写论著等多种方式阐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公共管理研究从宏观、中观、微观多个层次对国家治理进行阐释,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关注“治理创新”、阐释“制度逻辑”、助力“高效能治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等领域的伟大实践进行跟踪、刻画、阐释,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管理研究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实践中新问题、新矛盾,动态把握阐释实践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高效能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回应民众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需求。

  原文链接: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同向同行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科

  

  陈荣卓: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首先,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新时代十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最好诠释了“人民”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其次,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通过建立健全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

  再次,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充分表明我国利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平台支持和保证人民真实、广泛、有效地享有各项民主权利。

  最后,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人民创造活力。人民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建设者、开拓者,是创造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根本力量,只有紧紧依靠人民,团结人民,坚持人民至上,确保人民民主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才能不断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原文链接:人民民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