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期】刘舒: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造福人民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方面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这更需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实际问题。此外,还要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不断完善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让发展成果更好地由人民共享。只有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才能让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进而不断提升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水平和境界。
邹红军:高等教育领域“非升即走”的制度性困境亟待破除
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速,分工交换日渐加快,领域竞争持续加剧,“育人”与“造才”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高等教育领域,“育才”与“用才”矛盾尤为明显,典型表现为“非升即走”造成的“人才围城”。而这其中,作为人才后备军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尤其值得重视。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的郇真上了热搜: 一位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副研究员以独立作者身份完成的研究论文被世界顶级数学期刊Acta Mathematica(《数学学报》)接收,据悉,该刊由瑞典皇家科学院研究所出版,是国际公认最权威、发表难度最大的数学期刊之一。但有趣的是,郇真2017年在UIUC(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后,先在中山大学担任特聘副研究员,但由于首聘期3年成果甚微,迫于“非升即走”的压力,于2019年转赴华中科技大学,担任副研究员,3年后发表世界顶级科研成果。
“郇真现象”所凸显的事实是,繁重的科研任务与考核压力已经成为压在青年科研工作者身上的“大山”,对于青年人才“用而不育”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的普遍做法。“非升即走”的制度性困境亟待破除,青年处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他们还要面临学习、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困难,如何让更多的青年人才留得住、做得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田卉、刘姝秀: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数字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文化资源、生产和传播数字化建设全面开花。2011年中国唱片总公司着力进行产品数字化建设,2018年完成70年间13万面唱片的金属模板、4.5万盘磁带母版的录音及文字资料数字化处理。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北京歌华开展“电视图书馆”试验。2013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支持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完成9000分钟的胶片转数字工作。故宫博物院每年按照7.5万件的速度来推进文物数字化,目前已经完成60多万件文物的数字影像采集,并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做成数字影像。2019年,“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用先进的高精度三维扫描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完成6000余件馆藏文物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全方位进行文物的数字保护与利用。
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相对稳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文化资源要素整合和基础投入以及文化资源的“双创”性转化方面,仍有差距。其中,突出表现在数字文化资源要素缺乏关联性整合、数字化文化资源的版权归属不明确、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方面。
王茂祥: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
良好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创造活力,更对孕育和促进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产生具有关键性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的“硬环境”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软环境”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科技创新资源效能的发挥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全面营造宽松、包容、协同的科技创新环境,创造宽松自由的创新空间。首先,要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服务创新的氛围,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始终保持勇争一流的精神状态。促进公平竞争,为各类创新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干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对于企业来说,要允许创新失误、宽容创新失败,培养员工创新思维,促进员工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敢为人先、敢于创造的理念。此外,政府要不断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并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和激励保障制度,培育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任吉东、王丽、成淑君:数字技术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数字化叙事作为信息时代特有的叙事形式,是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传统讲故事之中融入声音、图片、文字、动画、影视等多种现代媒体元素,使讲述内容可视化、形象化,以便于听众理解、感知的一种叙事方式。
数字化叙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价值为核心,配以多种数字媒体技术营造真实的全身心感知氛围,带来有温度的视听盛宴,有触摸的感官刺激和有参与的感知体验,能更好地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另外,我国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历史沉淀,部分优秀传统文化在传递过程中已失去了原有历史场景,而采用VR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可以真实再现彼时彼地,使人们穿越感知优秀传统文化时代背景与社会图景。
同时,数字化叙事不仅是一种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文化创新。数字化叙事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往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再创造再阐释的过程,是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再造,能够创作出全新的、更具感染力的文艺作品,连接过去与现在,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学术卡片”栏目所摘选的文章,主要源自光明日报社光明智库、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系统)、光明日报理论部等主流媒体,希望借此栏目为广大学者提供哲学社会科学最新、最权威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