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阐释,12月2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主办,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学术研讨会在线上线下同步召开。
研讨会由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赵庆寺教授主持,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俞厚未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三个阶段的主题发言,分别由《文汇报》理论部主任杨逸淇、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秘书叶柏荣、《青年学报》主编朱国栋主持。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法治日报》、《解放日报》、《思想理论教育》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媒体的4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下述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价值立场与实践要义
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付坚强教授指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主要体现在坚持法治为了人民利益,坚持法治依靠人民力量,人民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充分激发人民的主体作用,真正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公平正义价值观,坚守公平正义的法治基本原则,健全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系统论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并将其生动地体现在法治领域,特别强调要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上海市社科院法学所副所长李建伟研究员认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明确的实践目标、广阔的实践主体、系统的实践举措、生动的实践检验和开创的实践发展六个方面。习近平法治思想鲜明突出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法治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新,保障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性及其实践指导的力量,必将在新时代新阶段法治轨道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起到重大的推动、引领和保障作用。
二、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陈金钊教授表示,现代化与法治关系密切。与一般的现代化有所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不完全是对文明、理性、先进的追求,而是包含了对落后挨打的忧患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同时还包含了不侵略、不殖民的文明路径。在他看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中,最需要完善、发展、建构的就包括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我国近百年来在这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或者说有了可圈可点的进步。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耿步健教授认为,要实现法治观念的现代化,第一,必须实现传统法治观念的创造性转换,正确处理好“权大还是法大”的时代课题;第二,必须加强公民法治至上观念的教育,真正树立起法律信仰;第三,必须加强“公权力者”依法执政和依法司法意识,带头维护法律权威。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庆杰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自然包括家庭建设与家庭教育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家庭法的演进历程对比以前的《婚姻法》《民法典·婚姻家庭编》中的新修改,体现出重要的伦理价值。第1041条新增的“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原则使家事上升为国事,使婚姻家庭伦理从私人伦理转变为公共伦理。第1043条首次将道德倡导引入法律,体现了家庭建设坚持德法结合的原则。由于婚姻家庭生活特有的亲密性和伦理性,决定了在贯彻德法结合方面,面对不同的婚姻家庭关系状况,要区分好德治与法治的先后、主次和轻重等。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代波教授表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独特现代化模式,也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支撑。礼文化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在维护中国传统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礼文化。在当代中国开展中华传统礼文化的双创工作,首先要明确马克思主义在新型礼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其次要把新型礼文化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再次要通过新型礼文化弘扬现代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最后是新型礼文化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从路径上而言,双创中华传统礼文化可以从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精神层面和虚拟时空四个角度进行探索。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琰副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法治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现与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关联。全面从严治党,是推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以及提高法治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动党内法规建设,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通过“依规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以法治政党来引领法治社会、法治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全新的法治文明,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依托于党的法治化建设的重要实践。
三、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诠释和实践向度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国希教授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报告还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我们历史上的中华法系,是礼与刑、德与法的结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分析,汲取其精华。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的价值形态,表征着这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志需要和意义追求。社会的主流价值通过制度和信仰系统维系。立法的原则和精神有其价值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于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法治是价值观的体现和运行载体之一,法律法规有其鲜明的价值导向,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余玉花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重申了法治中国建设的实践要求,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最主要的是国家、政府、社会共同的法治建设,也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确定了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蓝图,开启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征程。因此,这个目标在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中国法治建设史上必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要有深刻的理论与实践上的认知。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教授表示,在法治建设过程当中,自上而下国家的推动和自下而上公众的参与都必不可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充分凸显出国家之外的社会力量,即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积极参与这一法治思维的重要性。当前形势下,在法治社会文化建设的层面上,要依靠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建设来支持整个法治文化的进程,这种文化的力量会成为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一种重要的文化层面的依托。
四、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的“变”与“不变”
华东政法大学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胡玉鸿教授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教育被定位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法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要为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在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事业中,法治人才的培养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在法律缺漏时填补,在法律空隙处造法、在法律不公时矫正,是当今社会对执法技艺、司法技艺的理想期待。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离不开优质的法学教育。为此,要以德法兼修为引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思想道德品质;适应现代法治国家建设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要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导向,培养学生适应法律生涯的方法能力。在法学教育中,必须重视人权法学、法律职业伦理以及法律技术学的教学。
《法治日报》上海记者站站长余东明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进入了融媒体时代。作为媒体记者,在做融媒体时代的法治报道时要保证几个方面的不变。第一,初心不变,坚持内容为王;第二,意识形态的责任制不变,坚持规范性用语;第三,敏锐嗅觉不变,善于寻找社会治理当中的痛点、堵点、难点;第四,专业精神不变,深层次理解、认知、剖析新闻规律,找出引导疏导民众话语权的方式;第五,职业担当不变,坚持新闻工作者的敬业精神。此外,也要深刻把握融媒体时代法治传播的传播方式融合、传播速度加快、影响周期变短、话语权稀释等多方面变化。面对融媒体时代法治传播的变与不变,要顺势而为。第一,改变小我,树立正确的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和实用意识;第二,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善于整合、创新,借力打力,优化生产。唯有如此,融媒体时代的法治报道才能够越做越好。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戴锐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提出的“六个坚持”,对于新时代法治宣传乃至于法治宣传的媒体策略选择和运用都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作为新时代法治宣传方法论的依据。宏观视角下,法治宣传的媒体策略强调宣传环境、媒体结构、社会普法。微观视角下的法治宣传媒体则强调主体差异性策略、情境差异性策略、内容差异化策略。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文霞博士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与法治同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需要厘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法治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尤其需要从法治教育现代要素、社会主义因素与中国元素三个方面界定其内涵。为促进中国法治教育现代要素在人才、科技、创新、文化等方面进行突破性变革与转化,我们需要做到:加强法治教育现代化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推动法治教育与数字技术高效融合;创新法治教育现代化的课程与教学行动;构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主阵地。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阮博副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他表示,在全国正如火如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在国家宪法日即将到来的时刻,各位专家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中国建设、新时代法治宣传教育等目前法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度的交流研讨,使得本次研讨会具有聚焦前沿、实践关怀、多学科交叉、多视域融合的特点。(供稿人:朱颖,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阮博,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