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清晰地阐明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意蕴,强调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科学把握时代特征与时代诉求,符合人民群众的价值遵循和现实需要,寻求人民群众的自我吸收与有效接纳,体现出了十分明确的现实指向。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对时代特征敏锐把握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显著特征。把握每个时代的时代特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不同时代的鲜明特征,立足于不同时代的实践需要的理论解读与现实表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热烈期盼。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的理想信仰、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拯救黎民于水火的天下情怀,把握时代大势,顺应历史潮流,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伟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重中之重。中国共产党人以改天换地的雄伟气魄,荡开西方列强的封锁围堵,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兴国伟业,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千帆竞发的世界潮流,最大程度地释放全国人民的创新创造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全国人民的思想共识,不落伍于时代,不封闭于自身,探索一条富国强民之路是关键所在。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拨开历史迷雾,洞察世界大势,立足中国国情,回答时代之问,回应人民心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成果,有力地指导了中国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造和现实引领。
进入新时代以后,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西方国家频频的“遏制”和“威慑”,甚至可能面临的“惊涛骇浪”,众志成城地冲出一条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基于此,有效破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已经无可回避地摆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坚定如磐的革命意志“把舵定向”,应时代之变,答时代之问,敏锐地把握住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召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宏大方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再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和实践伟力。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对群众需要深刻洞察
群众需要既有价值观念的融通,更有价值观念的凝聚;既有物质层面的要求,更有精神层面的满足。
首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契合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调广泛凝聚人民群众的思想共识、汇聚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通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高度认同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或道德法则,落脚于群众需要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形成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为导向进行服务于人民和造福于人民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新。
其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关注人民群众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的内在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的双向融通过程。“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导向和群众立场。只有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增进了人民群众的物质富足,才能持续推进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也才能不断夯实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基础,汇聚起人民群众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伟力。
最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紧密依托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实践没有止境”“人民的手推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小岗村的手印,见证了党和人民的艰辛探索!”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进者,是社会变革的根本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人民群众进行社会变革和社会创新的历史。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科学统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不断加强社会变革的制度创新和规律探寻,这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在具象阐释上持续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强调要以具象阐释的方式引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自我吸收和有效接纳。通过具象阐释推陈出新,培育出符合时代潮流、呈现时代风貌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不断“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最终服务于人民和造福于人民。
在内在逻辑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中国化”和“时代化”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既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进行紧密结合的“中国化”实践,也强调基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在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路径上呈现出“时代化”考量。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体现出新时代学习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时代表征和历史场域,促进人民群众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尤其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贯通,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内在契合。
在具象阐发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寻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学习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现实载体和创新手段。基于此,新时代更好地引领人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就需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的阐释路径上呈现出创新性和亲切性。这就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实现提炼融通,充分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载体进行生动鲜活的“时代化”表达。这里强调的内在逻辑和具象阐发正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对不同历史时期显著特征的理论阐释和行动展现,是对人民群众现实需要的科学把握和实践引领,是对马克思主义具象阐释的客观要求和生动表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命题,两者辩证统一地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要求,呈现出了鲜明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