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日前,以“数字化时代高校基金会的模式创新之路”为主题的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高校基金会主题边会在苏州举办。本次以高校基金会为主要议题的细分场景边会,汇聚了众多我国头部高校基金会负责人、行业相关学者、数字化运用水平较高的社会领域专家,聚焦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基金会的应对与变革之策,共同探讨、激荡思想,以期凝聚共识,通过局部赋能带动高校基金会整体治理水平的提升,推动数字化红利在这一特定领域产生更多长期价值。
此次活动由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苏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成梁,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张晓青,苏州大学副校长、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沈明荣,华北电力大学副校长、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孙忠权,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刘琴出席活动并致辞。万科公益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谢晓慧,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北京快手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宋婷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杨增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李胜兰,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于洋先后作主旨发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基金会负责人、民政部慈善社工司相关负责同志参加了本次论坛。
沈明荣在致辞中回顾了苏州大学基金会发展历程,并指出数字化为高校基金会多渠道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我们要用好数字化这把‘金钥匙’,以数字化为高校基金会发展赋能”。
孙忠权分享道,华北电力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十余年来,始终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凝练项目,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全方位支持学校各方面的中心工作,同时成立了校级的教育基金研究中心,致力于推动行业基础设施建设。他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在数字化时代适应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变革、实现高校基金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值得深入研讨。
成梁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高校基金会应把握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机遇,在数字化大背景下统筹谋划募捐、项目管理等关键性问题。他还提到,数字化时代应加强数字化合作,借助深化分工基础上的合作实现公益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张晓青指出,经过多年积累,高校基金会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进入新发展阶段,高校基金会应借助数字力量进行破壁,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精准推送,发掘更多的源头活水,同时应以数字赋能,打造联动发展格局,推动行业优势资源互补。
刘琴认为,高校教育基金会是公益慈善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所服务的对象、承担的职责以及衔接的资源对于中国公益行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有着非常独特的价值。万科公益基金会、北京快手公益基金会也都分享了项目管理等经验。
在高校基金会数字化项目分享环节,杨增国展示了数字赋能高校基金会的复旦探索,分享了复旦经验;李胜兰介绍了“520点亮地图”“毕业季卫衣”等公益项目,并重点介绍了“碧恩优花园”的平台管理经验;于洋则认为,高校基金会的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应借助网络、算力、数据、人才这“四大要素”,构建办事、决策、支撑“三大基座”,并对数字化时代下高校基金会创新发展作了新展望。
以“迭代与升级—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小额募捐”为主题的高校基金会数字化沙龙同期举办,多位学界业界研究者围绕高校小额募捐相关议题展开研讨。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研究员杨维东对《高校基金会数字化扫描报告》进行了阶段性要点解读。(方若言、杨维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