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时代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取向与理路
首页> 论文推荐 > 正文

新时代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取向与理路

来源:《中国高教研究》2023-04-06 14:51

  作者:韩延明(山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郭峰(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

  摘 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大学肩负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和发展机遇。伴随着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不断推进,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呈现出诸多与时偕行的新表征新取向。以“确立服务国家战略理念”为先导,以“恪守育人为本”为核心,以“坚持学术为根”为动力,以“广开服务渠道”为关键,以“优化制度环境”为保障,已成为新时代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推进理路进路。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国家战略;多维取向;服务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大学也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新阶段。据教育部2023年3月23日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已经步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并将逐渐进入普及化深度发展阶段。较之以往,新时代大学在奋进新征程中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显得更为紧迫,肩负的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任更加切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同志在“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有力回答“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课题,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都向新时代大学提出了重要的理论研究命题和行动指导理念。

  一、新时代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多维取向

  大学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站,是大国崛起的必要倚重。由大学的属性及职能所决定,服务国家战略是大学的必然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新时代大学只有把握时代脉动、强化使命担当,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和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国家战略导向下的大学功能,才能获得更多更广更大的支持,并在人才培养质量、科技支撑能力、社会服务水平和国际教育合作等方面实现历史性跃升,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一方阵,成为实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引擎。

  (一)在办学方略上,新时代大学更加重视服务国家战略

  办学方略是为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而着重实施的方针和策略。新时代大学应首先确立服务国家战略的办学方略,以卓越人才和创新科技支撑引领国家现代化建设,进而从战略上重塑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版图。

  回首我国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主要是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满足优势人群的高等教育需求,为发达和比较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服务,为我国高等教育调整结构、扩大规模、提升水平、走向世界攻坚克难,为我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进入新时代,大学重点在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强国战略、教育强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资源优势赋能有关产业结构、协同创新、区域共享、对外开放等,更多地向教育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辐射,有效解决相对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问题,以促进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今,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大学更应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推动现代化强国建设而各显其能,与科技、产业、社会、国际有机衔接,通过培养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促进科技的创新发展、搞好接地气的社会服务和强化国际教育交流等,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就此而言,当美国先后宣布将我国的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国防七校”等18所大学列入被制裁的“实体名单”时,我们对这些大学更加肃然起敬,说明这些大学真正出色地服务了国家发展战略,坚定地捍卫了国家核心利益,把世界一流的研究成果写在了中华大地上并响彻全球。

  大力加强高校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的高质量建设与协调发展,是新时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突破性切口和创新性路径。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清华大学时提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可见,“四新”建设是改变中国高等教育整体面貌、位势、实力和竞争力的创新领跑方略,是从教育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培养方式等方面对高等教育进行的全方位改革。建设“四新”旨在提升“四力”:新工科提升国家硬实力,新文科提升文化软实力,新农科提升生态成长力,新医科提升全民健康力。

  具体而言,涉新工科建设的高校,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培养出能引领时代发展、以卓越工程师为代表的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并提出高等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的中国方案、中国标准,且逐步将中国标准变为世界标准。涉新医科建设的高校,要从事关国计民生的高度看待高等医学教育,从原先的医疗教育为主变为集预防、治疗、康养三位一体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教育,形成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要求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集道术、仁术、学术、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高素质全科医生和护理人才,积极服务“2025和2030健康中国计划”。涉新农科建设的高校,要紧紧围绕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提质赋能,着力提升爱农兴农强农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林教育国际竞争力。涉新文科建设的高校,要着力培养坚定“四个自信”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努力建设学科布局优、学术根基牢、科研水平高、服务能力强、国际影响大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适应国家需求支撑知识创新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原创性、本土化和竞争力,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中形成多元互动的国际化人文交流大格局。

  (二)在学术发展上,新时代大学更加彰显协同创新

  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独树一帜,其协同创新的学术发展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支柱。新时代大学的学术发展,主要体现为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性规划以及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探索跨学科、跨学校、跨领域、跨国界的协同创新研究,通过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践的科技成果转化向社会提供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同时,大学通过开展需求牵引式科研联合攻关,实施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创新、从单一学科研究转向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从高校自主研究转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等有效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学术平台支撑体系,培育和催生新的学科和学术增长点,构筑科技创新高地。如澳门大学为了助力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港澳、国外以及我国内地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等合作,并成立了珠海澳门大学科技研究院,设立了多个合作平台和国家实验室,助推澳门建设成为大湾区西岸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

  (三)在人才培养上,新时代大学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国际著名学者帕斯卡雷拉(Pascarella)和特伦兹尼(Terenzini)在《大学怎样影响学生的发展》中提出:“大学的质量高低、大学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和学习参与程度所决定的,卓越的大学应当把政策、管理、资源配置等落脚和围绕在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与大众化教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学历教育观相比较,新时代大学更加注重提供高品质的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和自我发现能力,更加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力。这也是新时代大学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着力点。

  在当下世界高等教育学术资本主义、学术官僚主义、学术功利主义、学术霸凌、学术庸俗等思潮的冲击下,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并置学习者于整个高校现代化治理体系的优先地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0年11月在《学会与世界共生:为了未来生存的教育》中发布了《2050年教育愿景宣言》,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主体性”。新时代大学要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实施全员、全程、全面、全力为学习者提供最优质的深层学习服务,推动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建设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测体系,通过课堂参与度和学业挑战度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对学习者实施精准化分类指导和个性化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和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也是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根本把握与具体体现。

  (四)在教学模式上,新时代大学更加注重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

  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作为一个开放的教学多元系统,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学生创业赋能增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有效举措,体现了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和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深度探索。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竞争力和劳动力市场需求。

  科教融合的本质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教学—科研—学习的循环往复和交叉融合中进行知识的传授、传承和创新,在师生学术共同体互动式科研探索中培养优秀人才。通过科教融合,增强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时代性、科学性和挑战度,以兴趣引导、潜能激发、能力培养和水平提升为目标,统筹科教双方资源,深化校地协同创新,将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把科技创新资源转化为高水平育人资源,把校企合作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优势,推进学科专业适应性调整、前瞻性布局和结构性变革,实施融合贯通式人才协同培养,在科技创新成果进学校、进教材和全方位渗透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催生学科交叉研究新的生长点,完善科教融合创新教育生态。

  产教融合的本质,是在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跨界合作基础上实施协同发展,以培养各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意义深远。产教融合,旨在通过发挥校、政、行业、企业、社会等多主体联动作用,使大学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做到产业需求导向与培养目标导向相统一,将区域和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性、实践性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促进专业建设和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实现产教贯通、产用结合,培养“敢闯会创”的高素质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在校内表现为通过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打通产教融合的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促进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融合、互动发展;在校外表现为汇聚各类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与政府、行业、产业和用户实现多元主体的跨界整合,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通过产教融合,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沿,打造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联动的教育教学平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有力推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五)在治理形态上,新时代大学更加趋向文化治理

  就新时代大学而言,其治理现代化、质量多样化、信息数字化、培养个性化、学习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特征将更加凸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治理注重“制度现象”相比较,新时代的大学治理更加注重文化治理。文化治理即“透过文化和以文化为场域达至治理的目的”,通过文化治理达成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坚守文化立场,强化价值认同,建设精神家园。文化治理能够实现大学治理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高度契合,高质量提升治理的能力和实力,充分发挥治理的效力和活力。这种文化治理体系,既包括有效解决校内管理者、师生员工和各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内部治理体系,也包括妥善处理学校与政府、企业、社区、社会各界和民众之间关系的外部治理体系。

  新时代我国大学的文化治理,一是要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落细落实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革命文化、先进文化和时代文化引领和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政治生态;二是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牵引,遵循办学规律、育人规律、治理规律、评价规律等,统筹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要做好“文化+”文章,大力阐扬并建设以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校训、大学章程、大学传统等为主体的大学文化,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生态和心理环境,为激发大学师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道德行为提供精神动力,并以文化治理的思路对大学内部治理进行有机化、内在化和整体化的改进;四是高水平建设具有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一方面为大学内部文化治理建言献策,更重要的是,通过提供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服务平衡不同人群之间的社会需求,为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重大需求提出咨询、资政和建议参考。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要充分发挥思想源、人才库、智囊团、文化传播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的作用,以引领社会变革的文化精神,分层次分类型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科技需要,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期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应用研究、对策研究,助力社会治理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新时代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推进路径

  国家战略是一个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战略,是指导国家各个领域的总方略,是关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文明的顶层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提出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并再次强调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新时代大学应以超常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融合时代使命、国家责任和社会需求,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爆发出超强能量。根据新时代大学面临的新取向和新时代对大学的新要求,提出如下推进理路。

  (一)确立服务国家战略理念:新时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先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因此,新时代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既是天职所系、使命所在,也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既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要求,也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赢得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必由之路。就其本质而言,服务国家战略,是新时代大学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理念、睿智、布局、方略、创新等要素的多重集成,是大学人品德、才能、胸襟、眼界、胆识等特质的内在综合。政府应把大学服务国家与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的举措与成效列入“双一流”建设方案、高校办学评估内容和社会贡献度评价指标,通过典型示范、理念引领和行动支持的方式予以强力推进。

  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理念,是指对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其中,理性认识是对服务国家战略的基本观点和审时度势,理想追求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价值取向、发展目标和使命担当等。

  确立服务国家战略理念,一是要提高认识,深刻领悟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独特地位和枢纽作用。大众化阶段不同程度存在的高等教育企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倾向,对我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高等教育企业化倾向,导致大学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和科研成果,淡化了人才培养。高等教育商业化倾向,导致大学过分注重急功近利的实用研究,弱化了基础理论研究。高等教育市场化倾向,导致大学过多关切资源配置,造成大学之间以及大学内部的不均衡状态。新时代大学要坚决遏制这种倾向,“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二是要理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追求真理、创新知识为鹄的,立足神州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大学教育体系,警惕在学术资本主义思潮下大学畸形产生的“失去灵魂的卓越”。三是要充分彰显大学的社会价值,使大学更好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并引领社会,不断提升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水平和效能。

  (二)恪守育人为本:新时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核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党和国家对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要求,正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追求。新时代大学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汇聚向上向善力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通过完善高质量人才全方位、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培养制度,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整体质量和成熟质量,卓有成效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1.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诠释和表达,也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一是大学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时代大学要切实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扛在肩上,按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办事,将培根铸魂、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深化以党史为重心的“四史”学习教育,传承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涵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情怀、道德情操、价值认知和新风正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二是大学要引导师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要强化学术诚信、科研伦理和学者自律建设,抨击和遏制学术腐败、圈子文化、学阀习气等,创设风清气朗的学术生态环境。三是要理性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际多元文化,增进文化互鉴。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同时,大学要通过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先进元素,推进优质办学资源海外布局,建构基于“中国特色”、置于“世界视域”、凸显中国高等教育价值和气派的话语体系。

  2.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人力资本是一种禀赋要素,创新型人才是内生经济提质增效和产业结构迭代升级的动力源泉。新时代大学要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引领下创新教育模式、培养高质量人才。一是明晰服务国家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强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其根本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涌现。新时代大学理应通过文化育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等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全要素推进系列卓越人才培养,并加快紧缺人才培养,走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和推进以创新驱动为重要表征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二是革新以服务国家战略为主导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立命之本,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平台。新时代大学要找准本校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点,深化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改革,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薄弱、空白、紧缺、交叉学科专业,形成独具特色的“高峰”的学科专业群。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依托高水平学科建设构筑高质量发展支点,开发建设多介质、数字化、智能化、快速迭代的新形态教材,强化重点、分类建设、突出特色、打造高峰,构筑开放、科学、结构合理、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一流学科生态体系。三是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教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借力多样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创新大学教育的模式、手段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精准化培育和个性化发展。

  3.要高水平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在融洽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师生共同构成了一个教学相长、双向互动的学术共同体。而“科学和学术的目标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积极行动才能够最有效地得以实现,从长远来看,任何领域的学术和科学如果没有学生尽早的和积极的参与都不可能繁荣”。教师和学生通过共同的学术探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良好的科学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师生情感和合作精神。在学术共同体中,教师与“教室里的未来学者”展开广泛的对话,能够促进师生共同对知识的创新和对真理的探究,在“确保学术之火不断燃烧”的同时,还使师生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积极的学习体验,从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坚持学术为根:新时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科技创新是学术价值的彰显,学术价值是科技创新的动力。就其本质而言,学术是在人类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知识创新体系,也是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资本和源泉。

  1.新时代大学要积极参与国家多元学术人才力量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教育部也多次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参与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集聚一批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青年人才”。新时代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通过加快布局前沿科学中心、构建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平台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大力培育和重用学科领军人才及高水平学术团队,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头部效能”和“磁场效应”,并有计划、有目标地把政策重心和工作重点放在培育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创新团队上,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要加大理工科人才培养分量,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升人才结构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要建立公平、高效、有序、多元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关怀服务机制、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以及与产业动态变化相适应的人才预警调节机制。

  2.新时代大学要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调发展。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基础研究。就目前来看,“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理论研究虽然可能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但却是进行学术、理论、技术颠覆性创新的源头,尤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新时代大学应通过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小班化、学分制改革和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等,深度参与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着力构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中国范式。要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夯实学术发展的根基,锚定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追求极致、挑战极限,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避免学术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二是要以平台思维加强应用研究。学术研究不应停留在象牙塔的狭小空间之内,应拆除围墙、优势互补,解放思想、开放环境,构筑与企业和社会深度融合的“开放大学”,搞好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大学更加贴近新时代跃动的社会发展脉搏,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大力彰显应用研究的巨大效能。三是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如果说应用研究是解决今天的问题,那么基础研究就是解决明天的问题甚或后天的问题。如今,世界科技创新活动已经进入高度密集期,创新速度和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愈益加快。大学应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协调发展和良好生态营造,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和制高点,为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不竭动力。

  3.新时代大学要推动学术守正与创新一体化发展。在新时代,大学是创新主体的“最强大脑”,理应在源头创新、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和应用创新等方面领军前行,搞好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研发。大学要把握学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深化学术研究,坚守学术良知,积极引领创新文化建设,提升大学创新力和公信力。同时,要理性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如果大学只满足于学术守正,弱化了学术创新,就难以承担起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相反,如果学术发展一味追求创新,忽视了学术守正,学术创新也容易偏离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广开服务渠道:新时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

  新时代大学要准确研判国际国内社会发展趋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教育强国、面向“一带一路”建设、面向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面向高水平学科发展和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等,广开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服务渠道。

  1.新时代大学要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各有侧重地分类分层开展科技创新。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成为国家原始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对人类具有深刻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中有70%诞生于研究型大学。以衡量原创性重大理论和创新性科技成果产出水平的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发表的论文(以下简称“NS论文”)为例,其2/3由大学发表。同时,3/4的诺贝尔科学奖由大学摘取。在我国,高校发表的NS论文数占全国的70%以上;在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发表论文数占全国的80%以上;获“国家科技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占全国2/3以上;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占80%以上。可见,我国大学的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和提升。

  新时代大学要充分发挥在学科、人才、团队、课题、课程、项目、实验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突出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研究,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制高点、掌握主动权,促进多学科人才的价值提升。特别是在军工、轻工、重工、农业、医疗、航天、海洋、能源、环境、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清洁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进行创新性研究。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面临的战略性问题和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攻克科技难关,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2.新时代大学要围绕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等,因地制宜地分区分片开辟服务渠道。要让以大学为依托的科技创新集群对周边地区及腹地产生重大的创新驱动和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要求,京津冀区域的大学应服务于“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流域的大学应侧重于“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的大学应研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的大学应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学应通过实施西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促进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助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三省的大学应研究“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华中区域的大学应研究“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的大学应研究“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革命老区的大学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中的有关要求,着力于研究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弘扬老区精神等。大学要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引领诸行业创新发展,激发区域高等教育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教育振兴、人才振兴等。

  3.新时代大学要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各赋其能地搞好高新精尖等关键技术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5月两院院士大会上要求 “在石油天然气、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农作物种子、科学试验用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方面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此外,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双碳”减排、气候变化、疫情防控、全过程民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也是新时代大学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战略问题。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从而实现原创性重大科技突破和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此外,大学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学术联盟等的多元协作、互联互通,聚焦新发力点、培育新增长点,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

  (五)优化制度环境:新时代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保障

  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在制度环境的激励和约束下实现。优化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制度环境,需要国家、地方、高校和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协力营造。

  一是政府要全面落实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创造优越的环境和条件。要不断完善激励和保障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法规条例,改善和优化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体制机制,有序规范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内容、组织和形式。要结合大学“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要求和指标体系,按照学术机构的特性不断健全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政策体系,系统化地在关键要素完善上建章立制,消除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冲击和阻碍。二是大学与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等利益相关者应对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一种意向性反应、肯定性体认和内生性动力,是大学凝聚利益相关者的精神纽带,是大学与校外各方合作的持续基础,其核心是对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观念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三是国家要完善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协调机制和评价机制。在激励机制上,要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大学的差异化,建立和实施多渠道、多层次、多样性的激励策略,引领和指导大学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避免将激励因素变为保健因素。在协调机制上,政府应做好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形成以大学牵头,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多元参与的协同创新服务体系,避免项目重复、资源浪费。在评价机制上,要完善分类评价、成效评价体系,更加注重理论创新的贡献度、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度、推动科研方法创新的引领度。政府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监督和矫正功能,对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项目、进程、成效、影响、后续潜力等进行及时的评估、调控和改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更具活力的新时代大学教育评价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我国大学不仅要进入新时代,还要赢得新时代,更要引领新时代。就此而言,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新时代我国大学一种既高屋建瓴又紧接地气、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具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光荣使命,是高校肩负的政治责任和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任重道远。新时代大学理应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履职尽责、挺膺担当,多措并举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负党、人民和时代的殷殷重托。(参考文献略)

[ 责编:李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视察驻澳门部队并发表重要讲话

  • 圆满结束在澳门各项活动 习近平离开澳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