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鹏、李名良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同样需要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和系统方法从发展路径、动力来源、推进策略和实施效益等方面予以全面统筹、协调推进。
从发展路径看,实现基础设施体系内部、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型基础设施、不同空间基础设施之间的协同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由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服务于全社会各领域,由不同时期建设且紧密联系的各类硬件与软件设施共同组成的公共服务系统。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首先要打破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独立发展的旧局面,系统化调整各类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功能配置和规模结构,强化资源共享、空间共用、融合发展,实现各领域基础设施有机结合,提升整体质量和综合效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要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更新换代和补短板工作,既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又要实现新老基础设施的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基础要素全面连接、关键功能互补创新。同时,还要尊重基础设施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统筹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基础和阶段特征,准确把握城镇与乡村、沿海与内陆、国际与国内等基础设施发展需求特点,科学部署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发展任务,更加重视提高基础设施空间衔接融合能力,加快推动形成基础设施空间协同发展新局面。
从动力来源看,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等多方面力量。政府在基础设施供给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和义务,但仅靠财政投入常面临财力不足难题,再加上基础设施运营和管理易出现“搭便车”等问题,过度市场化、商业化又不利于实现基础设施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利益和诉求,为此政府与市场力量有机结合成为必然。在政府层面,结合基础设施网络化特征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发挥中央政府统筹协调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解决网络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等难题,鼓励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发展需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自主探索”创新投融资和发展模式。在市场层面,社会资本与国有资本享有平等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机会,也要结合自身的业务范畴和社会责任主动承担部分基础设施供给义务,并接受社会监督。同时,针对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加快破除市场准入壁垒,营造公平透明市场环境,构建市场化定价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维护。
从推进策略看,要统筹把握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短期刺激政策之间的关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是个长期过程,中长期规划能起到举旗定向作用,还有组织动员、统筹协调和目标导引等功能。结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和国家重大战略,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维护基础设施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稳定性,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节奏。同时,建立中长期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跟踪研究规划实施效果,加强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的评估督导和重大项目后评价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偏。当前世界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网络布局进入提速阶段。虽然我国基础设施已经建成超大规模网络,但仍有诸多短板,投资要更为精准,推动建设条件成熟、补短板效应明显的项目。在新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方面,基础设施可以发挥先行引领作用,在中长期发展规划框架范围内建设节奏需要保持“适度超前”,但也应避免“过于超前”。
从实施效益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安全效益相统一。在经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和区域城乡开发等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他产业部门进行投资决策的先决条件,算好综合账、做好效益统筹平衡尤为重要。项目投资效益评估不能仅算财务账,还应着重关注基建项目在振兴实体经济其他产业部门的实际功效,并兼顾经济效益以外的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影响。一方面,综合评估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正外部性。从基础设施自身发展看,把发挥网络型基础设施的网络效益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布局推动网络形成的关键性项目,重视补齐网络的短板和关键环节的弱项。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负外部性也应受到重视。不但要集约利用自然资源,而且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减少对生态敏感区域的影响。同时,聚焦项目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优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养护等全过程管理。(王鹏、李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