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周望(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理事、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为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始终朝着正确方向迈进,各领域各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及其群体,都需要进一步携手并进,更好地契合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协同体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统筹指导作用,推动建设起一批共同攻关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任务的协同工作体。通过相应的机制安排和工作方式,鼓励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学科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其工作者,协作申报和完成对应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将来自于不同侧面、不同形态的智力多源汇一、捏合成型,协力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决策需求。尤其是支持和激励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边疆民族地区之间,行业从事者和学术研究者之间,不同专业特别是跨度较大的学科之间,以“共同主持人、联合承担单位”等新形式,一体投入到项目课题的研究工作中,全方位助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加快探索设立国家级和世界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在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的主导下,分别探索设立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是面向全国所有领域,征集、评定出国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高规格、高质量地筹办评奖过程和颁奖仪式,将其打造成为国内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心目中最高的殿堂级荣誉。二是面向全世界范围,征集、评定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级别的中国奖项。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尽快推出、形成中国主导的世界级大奖,有利于牢牢掌握住意识形态话语权和领导权,其影响力不言而喻。一直以来,世界各国和地区所主导的类似奖项,已经彰显出相应的效果。不过,这些奖项多以单一学科和领域为主,如经济学奖、历史学奖、文学奖等,还未推出较为全面的、能够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分支的世界大奖评定项目。各领域各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加快探索、论证、策划,适时拿出行动方案,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全球范围内站住站稳一块高地。
加快推动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显性化和前台化。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质及内容,与各类社会现实密切相关。尤其是党中央对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指示和要求,更加明确了这一工作需要时刻面向时代、面向群众、面向实践。各领域各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主动走向一线和前台,主动“亮身份、竖旗帜”,彰显出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性、方向性。各领域各地区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要围绕服务于党和人民的中心,将以往诸多被“束之高阁”的研究成果拆封开、推出去,争取社会各方面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投入更多的关心、理解和支持。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不应一味追求“高深莫测”、加高“知识门槛”,而应进一步完成好自身的“科普任务”。在越来越强调知识分享的今天,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更少地“自娱自乐”,更多地“助人为乐”。在“向上”完成好智力支持、政策参考等任务的同时,也“向下”深入到基层空间与民众群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