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洪雪辉(华侨大学招生处处长、副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人才聚集地,应该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发挥积极作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高校应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正是这些特性,铸就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五千年从未间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新要求赋予高校新的文化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行动指南。
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时至今日,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新时代赋予中华文化新的内涵,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世人瞩目,大国崛起屹立东方,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阵地,在人才培养中引导师生全面深入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作用。
推动文化繁荣的需要。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高校作为文化创新的主阵地,不仅能“请进来”,对异域文化有博大的胸怀包容,开展文化交流互鉴、互融互促,还能“走出去”,助力华文教育赓续中华文化代际传承薪火不绝,守住华人的精神支柱与身份认同之根。高校在坚守秉承中国文化立场的同时,能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繁荣,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起点上,文化不仅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愿景目标,为高校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教育根本问题赋能定向。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文化传承创新的阵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地,发挥高校的文化功能,既是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基础。
高校应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呈现,与传统文明一脉相承。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又有别于其他国家民族的现代文明,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具有交流互鉴的开放包容性。
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发挥着连接中外的作用,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家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校必须与时代共振,肩负起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当文化使命,展望美好未来,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守正创新互促互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要坚守中华文化。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有机结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基础。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传播文化自信,才能实现文明互鉴。
要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高校在文化创新中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汲取智慧和力量,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承与发展工作,肩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造福世界,自觉维护民族的尊严、安全和利益,铸牢命运共同体。
要善于主动传播。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以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应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筑牢“根与魂”,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和鼓励青年一代深刻认识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赓续历史文脉,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树立民族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自觉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要主动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播到五湖四海。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中国高校的学术水平及培养工作得到世界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高校在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职能的同时,更应该在传承中华文化和加强国际交流上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高校应主动作为,将传播中华现代文明同培养国际学生相结合,让他们在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真正感受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认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而成为传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者,侨校尤其要擦亮金字招牌,发挥“以侨为桥”的作用,积极联通海内外,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到中国来感受中华文化,为世界教育发展和现代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