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会(南京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城市建设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人民生活品质,关系到社会建设水平。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除了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也要注重城市人文尺度的提升,这一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本质,是人文科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有力改善,人们可以享用到更丰富的商品、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更快捷的通信方式等,但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和需求,其中一项就是对人文关怀的渴望。因此,当代社会的“人文价值”就逐渐凸显出来,特别是在当下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对于城市人文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那么,何谓城市?城市的本质是什么?城市应该如何规划?人文尺度又应该如何把握?对于这些问题,很难用简单的文字进行确切的描述。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类文明成果与历史文化积淀,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城市的发展面貌呈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座城市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影。因此,研究城市问题,本质上其实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存在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事实上,城市研究是一门既复杂又综合的学科,其中涵盖了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地理学以及美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也正是因为它的跨学科特点,在城市建设领域存在很多争鸣与交锋,但始终离不开一条主线:城市的人文尺度。
城市的发展状况,也是人类文明的呈现方式。在追寻城市的起源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城市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渊源颇深,可以追溯到古人类最初的聚居生活。而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后,随着城市面貌的变化,人类的命运也随之险象环生。工业革命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空前规模的灾难和创伤,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性扭曲等。城市凝聚了人类文明的力量与文化,保存了社会的遗产。城市的建筑和形态规划、大街与庭院、交通线路与道路设置等都表达了人类的思想观念,是人类文明的外在呈现方式,也是人类内心愿望与诉求的表达。因此,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城市是否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人文需求。换言之,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就是:怎样才能找到科技发展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经久之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城市规划中融入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从历史长远的角度考虑,以期引导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保证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要重视人文关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在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中,城市的核心图景应该是人,而不是建筑物。无论处于任何历史阶段,城市建设都应该围绕城市中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城市的空间和场所设计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所有的设计都是指向人们所向往的更美好的生活,因而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的物质建设,更要注重城市中的人文关怀。事实上,在塑造城市文明的贡献上,人的作用从来都是居于主导地位,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而这件艺术品的灵魂与核心则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正是这些无数平凡的人们创造了城市文化,创造了城市文明。
要重视生态平衡。中国式现代化是体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要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生态问题一直是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的世界难题,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我国致力于生态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和发展生态经济,而生态城镇的基本任务是实现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当下社会,如何将过去受西方影响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转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焦点问题,必须重视城市生态平衡,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这也是城市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要重视系统元素。城市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复杂多变的因素,而这些因素都是城市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人们总是过分关注机械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却忽略很多其他重要的城市元素,而这些元素也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因为城市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含许多专门化的“器官”。因此,科学的城市规划应该尊重城市中的各种元素,重视城市的内部与外部系统。城市发展应该是协调多方利益的妥协与辩护过程,而辩护的对象包括人、自然、文化、建筑等诸多因素,而最终的落脚点是回到人文关怀。因此,在城市规划中,需要把这些系统元素充分考虑在内,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要重视区域协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市域社会治理是城市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融合体,协调处理好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是城市活力的长久保证。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在看到城乡差距缩小、农民生活改善的同时,也要关注到乡村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千城一面、文化消失、土地流失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土地和土地上空间格局的适应性”问题,这其中包括农村的河流、山林等地方特色景观,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需要城市规划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统筹城乡区域的关系,关注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真实感受,因为所有协调的最终意义在于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