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刘立民(黑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接地气、聚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理论。立足新时代,打造标识性概念、生成标识性范畴、凝练标识性话语表达,从范式上突破西方传统话语体系桎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必须回答因何创新、以何为新、何以创新三个基本问题,以话语赋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
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
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发挥着对内聚民心、对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其话语表达一方面关系着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理论能否深入人心、解读实践、传播经验,另一方面则关系着中国国际话语地位的提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的目标任务和原则要求,推动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长足发展。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特色还不够鲜明,不能适应时代需求、满足社会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一旦脱离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会丧失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前辈学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下,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囿于学术话语晦涩、学术理论深奥、学术概念抽象等因素,这些研究成果仅在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传播,制约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面对新时代新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创新工作亟待深入推进,以更好地适应丰富的实践对理论创新的迫切需求。
近些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话语贫困状态,但提升国际话语的能见度还需不断深化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简单挪用他国现代化经验,而是在逐步摸索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模式和道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梳理和凝练出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有力解构西方国家凭借历史形成的话语优势和全球信息资源的掌控权,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对一个有着一百多年奋斗史的大党来讲,广泛传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宏大理论,切实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表达力,在新的百年接续奋斗中至关重要;对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讲,坚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有效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凝聚力,在新的百年接续发展中至关重要;对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创造的文明古国来讲,始终保持中国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激发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力,在新的百年接续创造中至关重要。加快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既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时代任务,亦是哲学社会科学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诉求,更是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报国的崇高使命。
打造易于为世界人民理解与接受的标识性概念
过去一个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话语权不足,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的短板问题。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快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实现创新突破指明了方向。
一方面,向“善阐释”创新突破,提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世界影响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目的,是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以深化人文交流,展示中国的思想及理论力量。“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即突出强调话语表达的大众化,以兼顾国外不同受众的文化习惯和特点,在国际社会引发兴趣与共鸣。同时,打造易于为世界人民所接受的话语,离不开研究世界问题,为此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的发展与变化,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在国际舞台上传播中国主张,从而提升中国话语的世界影响力。
另一方面,向“强叙事”创新突破,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本土特色。话语不仅是单纯性的文字表述,更蕴含着一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其实质是形成内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以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行为和实践。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必须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炼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形成较为科学完备的话语表达。概言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增强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及说服力,实现用中国话语解释中国实践,解构西方民主话语霸权。
“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标识性概念,既彰显着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又符合世界一般性的表述、易于为世界人民理解与接受,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实现创新突破的重要范本。学界需要创造出更多的标识性概念,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掌握中国话语主动权
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创新准则,不断挖掘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的话语叙事资源,善用以新兴媒体为主要媒介的话语传播手段。
明晰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因此,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必须恪守人民至上的话语本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创新准则。一方面,要立足人民群众立场,把握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话语习惯,将深奥的理论、抽象的概念、生僻的词句转化为符合人民群众知识水平的大众话语,将深刻的道理内嵌于人民群众的心中。另一方面,要真正走进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从与人民群众的对话、交流、沟通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创设出符合人民群众切实需求、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话语,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亲和力和感召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凝结着中华儿女集体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彰显民族特质的独有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利用好这一独特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根脉,有效汲取其中蕴含的有益元素。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挖掘,提炼具有民族风格、民族气质、民族风貌的标识性概念,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话语叙事文本。与此同时,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时代相呼应、与现实相观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融通创作出新的概念、新的范畴与新的表述方式,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话语共振,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增强在国际平台的中国话语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近年来,我国的新媒体发展不断实现变革创新,技术赋能下新媒体传播工具层出不穷,为人民群众获取信息不断提供着“新渠道”“新方式”,这为实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新契机”“新机遇”。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顺势而为,抓住新兴媒体的叙事特征、传播逻辑,力求在“文字+图片”“文字+影像”的表现手法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创设既有亲和力又有感染力的叙事情境,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通过新兴媒体实现立体式呈现与表达,从而建构起丰富而宽广的哲学社会科学故事世界,赋予话语受众以更加有趣、易于理解的话语表达,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在不失“庄重”的基础上,更加“有温度”“接地气”“活起来”,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