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可心(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李庆四(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汉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彰显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风采,其能量贯通古今中外,是凝练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重要元素。新时代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文脉、展现中国形象,离不开发挥汉字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作用。
挖掘汉字的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几千年绵延不绝的中华文化,离不开汉字的传承。挖掘汉字的文化价值,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汉字彰显历史底蕴。汉字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中间保存得最完整的一个系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形文字,唯有中国汉字从未中断、沿用至今,得以绵延文明、传承文化。1899年甲骨文的现世,不仅破除了对中国上古历史的怀疑和否定,而且以汉字发展史为线索展现了中华文明独特而又连续的厚重积淀。从甲骨文金文篆文,到隶楷草行,汉字历经朝代更迭,以古籍典藏、篆刻书画等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祭祀信仰、年号姓氏、兵邢吏法、文学艺术、婚丧嫁娶、衣食住行等丰富的文化信息,再现了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绵延不绝的历史底蕴。
汉字蕴含民族性格。汉字“视而可识,察而见意”的特点源于中华民族“法自然”的天地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具体来说,汉字的形成体现了中华民族万物互联、寻求共性、顺守自然的思维方式。如用“日”和“月”共构为“明”,表达光源所在。汉字书法被纳为君子六艺之一,蕴含着整体思维下谦和内敛的为人之道,是君子俯仰于天地之间,修身成人、内观自省的重要方式。汉字“书同文”的特点则体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夏商周秦四代两千年间,随着汉民族的统一,汉字升华为体系精密而又不拘泥于地方语音的书面文字,展现了中华民族以文化人、天下大同的宽广胸怀,为传播和传承民族共同精神财富奠定了基础。由此观之,中华民族守中致和、谦逊内省、胸怀天下的民族性格蕴含在汉字的形成、书写和运用之中。
汉字观照民族气质。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与文字资料的储藏和传播息息相关,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通过“以文载道”实现薪火相传。回望汉字发展史,即可以窥见中华民族永葆生命力的密码。在中华文明极致繁盛的唐宋时期,汉字主动吸收了佛教文化的梵文要素,形成了“醍醐灌顶”“一刹那”“世界”等新词语,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通达气质。近代中国,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带来深重的民族劫难,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否定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前提下,主动借用拉丁字母表达汉语语音,创制拼音文字快速提升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蕴含着中华民族顺应时势、为我所用的坚韧气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论身处强弱,汉字不仅没有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动摇其主导的地位,反而不断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观照通达坚韧的民族气质。
承继汉字的宣传教育,赓续中华文脉
汉字一直以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汉字的宣传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文化素质、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路径,是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基础以赓续中华文脉的必然要求。
以汉字教育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汉字精炼通达,单个汉字就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可以轻松地通过形声、会意、假借等组合方式表达新生事物的概念。不仅如此,汉字发展史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从图画符号到象形文字、从书面文字到意音文字、从拉丁化新文字到简化字和汉语拼音,汉字记录着中华民族历经风霜却绵绵不绝的生命力,也保留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精神文化基因。汉字的宣传教育,加深海内外中华儿女对共同文化基因的认同感,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伟大力量。
以汉字教育提升民族整体文化素质。汉字教育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文化教育的基础,关乎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脱贫攻坚的实践证明,部分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提速较慢,是脱贫道路上必啃的硬骨头。扶贫扶智先通语,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十年中,国家面向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语言文字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逾千万人次,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和相对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准备了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为针对性提高少数民族和相对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指明了方向。
推动汉字教育注入各级各类教育实践。汉字教育是推进教育注入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路径。在高等教育中,需要注意挖掘与汉字教育相关的书法篆刻、文字考古、汉字文化等学科中的优秀文化案例,为加强文化自信提供重要凭证。在业余艺术教育中,需要坚持将诗词书法等教育内容发扬光大。以书法为例,回看数千年的汉字发展史,汉字的字形结构传承至今,彰显真正的中华基因。相较于拼音文字,汉字是象形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形、音、义”合一的文字,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汉字书法“神运脑府,形留纸上”的精神运动,已经运用到失读症等疾病的复健治疗中,足可以见汉字蕴含着丰富能量。将汉字教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体系,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够从汉字中感受自己民族文化的魅力、自主自觉地为赓续中华文脉贡献力量。
增强汉字的传播力影响力,展现中国形象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础和中华文化的载体,它的传播力影响力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发挥汉字对增强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推动作用。目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国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官方语言文字,汉字成为展现中国形象、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标识。相较于拼音文字,汉字不仅以“形、音、义”展现出二维平面空间内最大的表现力,还通过鼎铭建筑、典籍工艺等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三维形式,承载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汉字传播有助于世界读懂中华文明的人文底蕴。
搭建汉字传播的汉语拼音桥梁。据统计,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学习中文,中国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7月6日在新闻发布会上称,全球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学,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的人数接近2亿。但应该承认,汉字是先难后易的文字,汉字的文化价值建立在汉字学习入门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出发,相较于拼音文字,汉字的学习难度要大得多,汉字的国际传播力还存在客观阻碍。对此,汉语拼音借助拉丁字母的表音优势为汉字的学习和传播提供桥梁,不论是海外华侨,还是来华的留学生,抑或是对中华文化感兴趣的外国人士,都可以凭借汉语拼音的帮助跨过汉字学习入门的高门槛。我们要主动搭建汉字传播的汉语拼音桥梁,在宣传使用、软件开发、输入法兼容等方面下功夫,增强汉语汉字走向世界的能力。
优化提升汉字影响力的信息编码技术。2022年5月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为数字时代的文化自信自强作出战略部署。汉字数字化技术和资源建设,是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汉字的表意优势,汉字的熵值,即单位汉字所内含的信息量,远高于拼音文字,汉字信息的储存、加工、传递比拼音文字困难得多。为了满足国际交流和古籍整理的需要,我国积极开展高精度点阵汉字的研究工作,目前已有叠加法、轮廓法、骨架法等汉字信息处理技术。同时需要看到,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远不止于汉字本身所内含的信息,汉字的探源和字体演变、汉字文物的变迁历史等文化内容仍待进一步数字化。优化汉字的信息编码技术,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更为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