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樊良树(华北电力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教授)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类文明兴衰演替的历史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工业革命以来,建基于大量消费化石能源基础上的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累积排放,加剧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指出,由于吸热温室气体达到创纪录水平,陆地、海洋和大气发生全球范围的变化。2015年至2022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八年。如果我们熟视无睹,任凭气候变化如同“瓷器店里的猛牛”横冲直撞,把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风险转嫁给子孙后代,这种行为与代际公平原则格格不入。气候变化日积月累,越过“关键临界点”,将造成全球生态系统错综复杂的连锁反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坚持绿色低碳,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我们要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潜能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行稳致远。
统筹规划国土空间布局,发挥生态功能区比较优势,向世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土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盘”。在一个国家制度体系中,土地制度至为关键,关系这个国家能否有效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由于土地制度、历史沿革等原因,一些蕴涵丰富生态价值的土地在一些国家为不同背景的“地主”所有。这些“地主”对土地有较高话事权,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土地使用用途。如生态价值极高、攸关全球气候变化走向的“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被不同土地所有者条块分割,转化为能产出经济效益的养牛场、大豆地,不再是纵横一体的自然保护区。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地主”更愿意追求立竿见影的经济产出而非普惠众生、绵延后世的生态效益。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堪称减缓全球气候恶化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的“无价之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算大账、算长远账,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形成人口、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中国推行大范围国土绿化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将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施积极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确保生态功能区专心致志守护绿水青山,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生态产品,福泽中华,嘉惠世界。
立足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将应对气候变化和高质量发展有机结合,创造就业岗位并强化经济与环境的韧性。绿色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中国地大,不同地方的自然环境迥然相异,但只要因地制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理念,挖掘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清洁生产、生态扶贫等潜力空间,就能把蕴涵于绿水青山中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人们在守护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发展之美。如位于山地高原的云南充分利用不同地理海拔的物候景观、云雾景观及避暑气候、康养气候等自然资源,发展一年四季大有可观的云南旅游;湖北西部山区依托本地多山多水的资源禀赋,“高山云雾出好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乡村生态振兴;海南在红树林深处养蜂,酿出味道独特、颇受市场青睐的蜂蜜,也在蜜蜂穿梭中滋养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中国有庞大的地理体量、疆域纵深、生态容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新征程中,各地积极探索体现地方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保护绿水青山,推动绿色发展,整个世界的气候韧性也从中受益。
“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新能源可及性、可负担性,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普惠技术支撑。能源转型关系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成败。20世纪以来,经过化石能源在全球生产生活体系的广泛推广,一些国家的化石能源开采轻车熟路,产业链上中下游盘根错节。新能源前期投资巨大,新技术尚不成熟,技术发展路径有很多不确定性,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居高难下。在新能源技术拓荒过程中,会有相当多的“沉没成本”。而太阳能、风能的潮汐性、间歇性使得新能源发展不会一蹴而就,要经历一个曲折往复的过程。但是,如果不积极推广新能源,新能源价格有可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居高不下,人类有可能错失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时间窗口”。中国“计利当计千秋利”,充分发挥工业生产体系的规模效应、超大国内市场的集聚效应,将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改善人民生活有机结合,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消费快速发展,新能源装备和新能源终端产品价格稳步下降。新能源走进千家万户,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坚实技术支撑。中国推动新能源走向普惠,大力输出环境友好型能源技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一道分享新能源发展机遇。
展现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走向合作共赢。20世纪90年代初,国际社会致力于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避“危险性气候变化”。但是,受制于不同国家在全球化格局、地理空间和世界经济分工中的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参差不齐,幅员辽阔的大陆国家和海拔较低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截然不同,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一度蹒跚前行。在气候变化面前,画地为牢、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矢志不渝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主动承担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匹配的国际减排责任,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更多稳定性力量。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担当,积极参与生态环保国际合作;开展区域环境合作和南南环境合作,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环境保护经验,推动我国绿色技术“走出去”,惠及更广大地区、更广泛人群。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重要贡献者、机制创新者和理念引领者,有力推动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