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名家访谈】
编者按: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近日举行。十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成果有目共睹。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薛力访谈“一带一路”研究的权威专家,从不同角度梳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为配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光明网将于近日分别刊发,以飨网友。
访谈对象: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访谈人员:薛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薛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王辉耀: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想要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希望能够借“一带一路”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同时,“一带一路”的提出也体现了对“改革开放”的呼应和延续,是新时代实现新时代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第二,“一带一路”的关键和优势在于“互联互通”,也就是强调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恰恰是中国擅长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的发展实践里,已经在这一领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完全有能力实现“互联互通”的目标。
第三,“一带一路”能增加中国的国际声望。中国在实现发展上的飞跃后,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进而为全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薛力:你刚才提到了中国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仅仅对中国有利,“一带一路”很难获得这么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你认为“一带一路”的哪些特点让它成为在国际上广受欢迎的倡议?
王辉耀:这与“一带一路”本身的特点很有关系。很多周边国家也都曾提出过类似的倡议,比如俄罗斯的“欧亚联盟”、蒙古的“草原之路”、印度的“香料之路”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未取得成功。“一带一路”恰好是帮他们把这种愿望和诉求反映出来,所以在一开始就能得到响应。
另一方面就是中国自身实力强劲,发展经验亮眼。中国在脱贫、贸易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突出成就能够让其他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充满信心。
第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它们认为自己跟中国有着相似的命运和发展路径,因此也愿意相信中国提出的方法。
薛力:“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主要遇到哪些挑战?
王辉耀:首先是话语权上的挑战,我们的媒体在国际社会的声音太小、影响力太弱,这就导致西方主流媒体能够左右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看法。他们一旦对“一带一路”的某个问题进行了负面报道,很快就会以讹传讹,进而会对整个倡议带来负面影响。
其次是关于“债务陷阱”的问题,其实国际上很多学者都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包括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一位教授也通过研究证明了“一带一路”带来“债务陷阱”的说法不成立。
第三是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五花八门,缺少一个统一的概念。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妖魔化“一带一路”的问题。
薛力:“一带一路”推出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辉耀:原来我们对全球治理的关注和参与比较少,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我们开始全面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提出来的面向全世界的新倡议,可以把它看成是新时代中国全球化的新主张,或者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推进器。
其次,中美贸易战让国际社会内部的竞争更加激烈,“一带一路”的提出能够起到稳定国际局势、稳定经济局势、团结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第三,“一带一路”能避免“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出现。现如今,美国在国际上开始主动收缩,退出了不少国际组织,避免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这就给“金德尔伯格陷阱”的出现带来了可能。为了避免权力真空的出现,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要及时跟上,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的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此外,也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来打造我们的全球领导力,这对中国是非常重要的。
薛力:国企与民企如何在“一带一路”共建中更好发挥互补作用?
王辉耀:要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民企的“56789”(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经证明了它在国内的积极作用,现在我们需要让民企在国际上也能发挥它的长处,在“一带一路”共建中做出更大贡献。比如,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跟我聊过,希望有更多的中国民企前往巴基斯坦,带动他们发展。但另一方面,民企在海外的运转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建议举办“一带一路”企业家峰会,让民企跟跨国公司结成联营体。在此基础上把海外的华人华侨联系起来。我认为,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和华人华侨是我们“一带一路”的三大助推器。
(访谈时间:2023年8月20日;访谈地点:北京市汉威大厦全球化智库(CCG);录音稿整理:杜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博士研究生;录音稿校对:薛力;本文经受访者审定。)
相关阅读
专访于洪君:“一带一路”是史无前例的公共产品,引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