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燊成
县城地处“城尾乡头”,是沟通大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基本空间单位,是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的提出,为进一步谋划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
在我国城镇化形态和城镇布局上,县城数量虽多,但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供给短缺,人居环境质量较差,综合承载能力明显不足,尤其表现在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上。县城产业承载能力是指县城或县级行政区域所能容纳和支撑的产业发展水平与规模,反映了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潜力和能力。不少中西部地区县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配套服务和供应链,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更新缓慢,导致产业承载能力不足、产业升级转型困难。县城人口聚集能力是指县城或县级行政区域吸引和容纳人口的能力,反映了该地区在人口流动和居住方面的吸引力与承载力。相较于大城市,县城就业容纳力和吸引力有限,加上教育、医疗等资源配置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均衡性不够等原因,部分地区县城人口聚集能力较低,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
产业承载能力与人口聚集能力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共同推动县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一个具有强大产业承载能力的县城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口流入,形成人口聚集效应。另一方面,人口聚集能力的增强也能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因此,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处理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振兴、人口、特色产业、职业院校教育等问题。
完善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相较于城市,我国县城在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存在比较明显的差距。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降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在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上,应倡导大分散与小区域集中相结合,因地制宜布置分布式能源、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设施。积极探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公共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智慧县城。
加强县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设施有了更高的需求,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有了新要求。要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增强乡镇公共服务功能,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要优化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以片区为基本单元,促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要凸显县城作为牢牢守住“两条底线”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大中型集中安置区为重点,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强县级“一线指挥部”建设,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项重点工作。
留住县城现有人口。人口流失是制约县城转型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要以“真金白银”的待遇留人,大力发展县城产业,千方百计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返乡人员就地就业并提升工资待遇和福利条件,以“乐业”带动“安居”。要以普惠可及、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留人,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快发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要以优美的人居环境留人,以县域为单位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通过改善空气质量、增加绿化覆盖、保护水资源等方式,创造宜居的生态环境,吸引人们留在县城。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县城综合承载力的核心因素是产业,特色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县城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决定了人口聚集能力。要立足县域特色产业基础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创业成本,提供优惠政策和税收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来到县城发展特色产业。要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增强县域发展内生动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院校。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紧密对接市场发展需求、产业升级方向和技术变革趋势,新建高质量、有特色的职业教育院校,为县域发展提供技能支撑和人才补充。要强化新建职业教育院校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功能定位,依托县级职业教育院校统筹乡、村两级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加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民学校(教学点、农民夜校)建设,赋能县域职业教育试办社区学院。(王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