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记者 郑芳芳)2023年10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南昌大学社科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承办,上饶师范学院协办的“政德与善治: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追求”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年会在南昌大学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道德与文明》《中州学刊》《齐鲁学刊》等期刊社的伦理学界专家学者200余人齐聚南昌大学。
本次会议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追求,专家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政治德性要求、社会善治目标、制度伦理建构,中华民族政治伦理传统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西互鉴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伦理思潮等方面各抒己见,收到论文154篇,举行主旨演讲13场,分6个分论坛进行发言、讨论,组织中国政治伦理前沿问题青年学者论坛活动,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在主旨演讲中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政治伦理,提出了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思路:以“第二个结合”指导政治伦理学研究,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的政治传统;从政治文化入手拓展政治伦理的研究领域,以拓宽政治伦理研究的视野,推进政治伦理研究的进一步繁荣;探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伦理蕴含,将人民作为政治权力主体;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处理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世界意义,我们要努力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和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体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美好未来。
中山大学教授李萍就如何在历史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伦理旨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要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源初的追问,需要回到对百年前及以后的三大思想文化和人生观论战的考察中,它们构成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母题。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与世界文化的互尊包容、互鉴共生中促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多元文明共同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淑芹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主张善治型伦理围绕政权应该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相应的政治伦理关系、伦理原则和评价体系。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利益关系复杂、利益冲突突出,所以国家和社会治理就内蕴着德政与善治的伦理要求。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向玉乔在主旨演讲《中国共产党行稳致远的根本》中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行稳致远,是因为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知道自己的根本是什么,并且极端重视巩固自己的根本。具体地说,我们党历来重视巩固自己的思想之本、民心之本、传统之本、道德之本和智慧之本,这是我们党能够行稳致远的法宝。
江西社会科学院教授曾建平在主旨演讲《中国共产党的无私性》中指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崇高的理想信念、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坚实的阶级基础,共同孕育形成了党的无私性。无私性凝结于党章等党内法规制度之中,浇筑在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中,体现在共产党人的为民实践中。无私性是党坚持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坚持敢于斗争的骨气之根,坚持人民至上的底气之本,坚持胸怀天下的正气之魂,对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具有重大价值,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左高山在题为《论中国式现代化中政治忠诚的实现机制》的报告中指出,政治忠诚的实现机制包括心理机制、社会机制和制度机制三种。其中制度机制最为根本。当代中国政治忠诚的实现需要“社会—心理—制度”三种机制的联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政治忠诚实现的制度机制保障,这样才能确保政治忠诚主体忠于其需要忠诚的客体。
清华大学教授戴木才在主旨演讲《现代政治伦理的善治指向》中指出,从根本上说,现代化的核心在于人的现代化,即把人从过去的非人变成真正的人。政治伦理应该体现以下内容:一是善治是一种政治伦理建构,让人民过上好生活;二是善治是一种政治伦理理想,是能够指引政治选择与政治家行为的重要价值理念;三是实现善治,必须从统治政治转向生活政治;四是善的价值取向是美好生活。
武汉大学教授李建华在题为《历史的伦理:如何看待社会衰落》的报告中指出,由盛至衰,由衰至盛,是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体系,也是伦理精神的呈现。历史的伦理表现在,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中,寻找伦理的平衡点,并由平衡点过渡到平稳线,从而实现新的历史发展。伦理学注重横向的伦理秩序调整,而缺少对历史伦理秩序的时间性把握。历史的伦理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楚社会繁荣中的衰落现象的客观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让我们居安思危。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江畅作了题为《政治哲学与伦理学关系的历史审思》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最初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古代,哲学家研究本体论和价值论是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或伦理学服务的,而从近代以来,二者逐渐脱离本体论而获得了各自独立的发展。在当代,反思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建构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任务,这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善治目标尤其具有积极而重要的理论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晏辉以《“我们究竟拥有什么”——论朝向政治事务的能力剩余》为主题,探讨了四个问题:首先,人文社科研究如何实现名词哲学到动词哲学的转向。其次,在可行能力和可能能力之间如何做出区别。再次,如何将场域理论应用到政治理论研究当中。最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建构朝向政治事务的可行能力。他认为,对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回应,在当代尤其是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东南大学教授王珏就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中国伦理话语权建构发表了主旨演讲。AGCI的偏见和冲突因开发者的地域、文化、教育背景,训练数据方式等因素而客观存在,算法和数据的局限大概率消解了正当性。这揭示了善治的内在主义路径的可能性:关于AIGC的研究提示,在善治的内在主义实践中可以从规范、利益、偏好三个维度的多意性、隐含性、整体观、平衡观、包容性、和谐观等六个知识表示出发,探索消除偏见、化解冲突,实现多元融合、决策优化的内在主义实践。
南昌大学教授孙小玲在主旨演讲中认为,罗尔斯的差别原则,作为仁(博)爱的表达,必然遭遇来自效率与正义的深层困境。差别原则在原则层面具有含糊性,在实践层面上可能导向不利乃至于危险的后果。她将差别原则重新解释为一种范导性,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分配正义原则之同时,肯定了其所包含的平等主义的道德理想性。通过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深度研究,可以给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种中西互鉴视域下的西方政治伦理资源。
清华大学教授李义天宣讲了论文《非政治的政治哲学》。他指出,非政治活动是在“家庭-社会”中发生的活动,是围绕人口与物质利益的生产交换而展开的活动,蕴涵着特定的规范要求和伦理标准,囊括了我们所持守的积极价值与美好事物,但它容易受到资本的力量、权贵的力量、命运的力量等各个方面的拉扯、压迫和蹂躏。他主张,政治活动最终要以适应、看护、促进非政治活动为价值旨归。
六个分论坛中,大家分别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伦理意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德性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善治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伦理建构、中华民族政治伦理传统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西互鉴视野中的西方政治伦理思潮等分论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国政治伦理前沿问题青年学者论坛邀请了伦理学界的青年领军人才,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参与论坛的青年学生进行了活跃而深入的交流。
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靳凤林从“政德” “善治” “中国式现代化”三个方面阐释此次会议主题的深刻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并向与会者介绍了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也指出此次政治伦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参会人数最多,规模最大,体现了学界对于该问题的重视。
闭幕式由中国伦理学学会秘书长王海滨主持,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南昌大学教授詹世友作学术总结。詹世友表示,本次会议主题重大,论题集中,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充分研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伦理制度和伦理精神。他认为,论坛提交的论文水平高,见解深刻而新颖,既有清晰的学理思路,又有浓烈的现实关怀,大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