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贡贵训(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教授)
方言民俗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文化差别和变迁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我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方言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地域性特征,因此,此地的方言民俗与彼地绝不相同。同时,方言民俗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房舍建筑、饮食服饰、节日风俗、婚嫁丧礼等方面,乃至方言本身都是民俗事项的表现形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这些地方独具特色的方言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抢救性调查保护时不我待。
湘南方言民俗的特点。湘南是指处于湖南南部的永州、郴州、衡阳的统称,分别与赣、粤、桂三省(区)接壤。南依五岭,地势险峻,扼守着由湘入粤桂的咽喉,为岭南与中原沟通之重要通道,是所谓南岭走廊的核心区域。湘南地区在历史上为百越、三苗故地,但秦汉以来,北方汉族南迁运动不绝如缕,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在此接触碰撞,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景观。
湘南方言民俗文化的主体是汉族文化。湘南地区在历史上为百越故地,长期以来为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但由于湘南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在传统社会的交通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故成为北人南下的通道。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入岭之途五”:“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这些湘粤桂间的孔道,至清代仍然是沟通南北的通衢要道。大量北方汉人的到来改变了本地区的文化面貌,汉族文化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逐渐占据优势,这一点在饮食、服饰、节日、语言使用等方面都有表现。潘雁飞研究了分布于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的四个县的地方志中的“立春习俗”。例如,湖南《永州府志》(清道光八年刻本)记载:“零陵立春日,县令命礼胥以盘盛小土牛送土宦家,犹古颁春之意。立春日,结彩支棚,迎春于东郊,农人视土牛颜色黄白多寡,以占水谷,又视芒神鞋帽穿戴与否,以卜闲忙。各官齐集,鼓吹导至县堂,谓之‘迎春’。宁远、新田间,则有峒猺十数辈击长腰鼓,吹笙呜呜,团圜亦随舞跳,次日鞭春如制。”据此可以看出,中原汉民族文化南下之后,基本上被本地文化所吸收,保持了汉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扩展、传承与创新。
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是湘南方言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与汉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特质。秦汉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常被统称为“蛮”,“零陵蛮”是对零陵一带少数民族的称谓,这些人应是以由北往南迁徙而来的瑶族先民为主体,包括部分苗族和侗族先民所组成的蛮夷族群。宋元时期,瑶族进一步向南迁移,居住地逐步缩小到湘南地区。瑶族与汉族的交往在史籍中有迹可循。《隋书·地理志》描述这种杂居的情况时,指出“其与夏人杂居者,则与诸夏不别;其僻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清同治年间的《酃县志》也说“高山瑶蓬头跣足,言语侏离”,而平地瑶则“饮食、衣服与汉民同”。可见,湘南方言民俗文化总体上还是以北方汉文化为主体,但在远离北方土壤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南方少数民族交流,吸纳了一些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因此,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是湘南方言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湘南方言民俗保护的必要性。方言与民俗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因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信息而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受到剧烈冲击,这些地方独具特色的方言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因此,调查与保护湘南方言民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调查湘南方言民俗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是对国家提高文化自信的呼应。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基石,是中国梦的精神滋养和文化追求,是文化强国的历史支撑。方言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让我们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
调查湘南方言民俗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也是保护传播湖湘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湘南地区民族构成复杂,语言资源丰富,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调查研究湘南地区的方言民俗,对于本地方言研究、民俗研究以及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乃至推动本地的旅游开发、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湘南方言民俗是语言资源保护的需要。湖南南部的方言情况复杂,既有湘语、西南官话、赣语、客家话,也有未分区的土话,甚至还有瑶语。汉语的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深度接触、相互影响,语言状况的复杂程度比较罕见,这些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湖南省境内丰富的语言资源和文化多样性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也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因此,主题为“语言多样性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语言资源保护、应用与推广”的首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举办地选址长沙。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普通话的推广,各地方言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语言和民俗资源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因此,调查湘南方言民俗是保护湖南省境内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的迫切需要。
湘南方言民俗图典编撰的设想。湘南方言民俗图典的内容。以湘南地区的方言民俗为主要内容,按照八大类民俗事象深入实地开展田野调查,了解每一个具体的方言词语背后的民俗。图典的总体框架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湘南各代表点的地理、人口、历史沿革、民族构成及方言分布情况;第二部分是各调查点的方言的声韵调系统;第三部分是图典的主体,分条目记录本地方言民俗词语,具体包括房舍建筑(房屋院落等)、日常用具(如灶具、卧具、桌椅等)、服饰穿戴(特色衣帽)、饮食起居(主食、副食、地方特色菜肴)、农工百艺(各类匠人工具)、婚育丧葬(婚丧仪式程序及用品)、岁时节令(各大传统节日和本地特有节日)、游戏娱乐(本地游戏、传统玩具)、宗教信仰等。
湘南方言民俗图典的展现形式。采用词条与图片相配合的方式展现本地独特的民俗事象,部分歌谣、故事等口头文化通过扫二维码播放音视频。文本编辑采用方言词语加注国际音标的方式,每条词语配一到三张彩色图片,然后用简要文字对图片所反映的事物加以说明。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本地的民俗,做到科学性与可读性有机结合。上述民俗事项范围广、内容多,甚至有些已经消失或废弃,所以需要花力气去搜寻;一些岁时节气的民俗图片要等到确定的时间段才能拍摄,机会稍纵即逝。虽然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一定可以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湘南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风貌,做到雅俗共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湘南方言民俗调查与图典编撰研究”(XSP2023WXC0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