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谢德 通讯员张淑霞)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以来,我国数字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在重组要素资源、重塑经济结构、重整发展格局等领域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更好地促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11月5日,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专业委员会和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共同举办“大数据背景下区域协调发展高峰论坛”。全国高校专家学者、参会代表和商学院全体老师、研究生等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此次高峰论坛。
会议现场 主办方供图
依托数字经济驱动产业融合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长史丹教授指出,产业融合指各要素在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过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为产业融合发展带来新契机。数字技术的发展成为产业融合的起点,数字成为生产要素,从基底上改变了传统的经济活动模式、盈利模式甚到经济运行规则。产业融合是数字经济的核心特征,数字经济条件下的产业融合是市场主体利用技术优势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最终表现为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的诞生,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下产业融合模式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模式、基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模式、基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模式。数字经济下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是跨界融合与创新驱动、平台化与生态化发展、数据要素与智能赋能、开放协同与共赢发展。促进产业融合除了加快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外,还要建立有利于数字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制度环境、产业政策和创新体系,根据融合范式特征调整和优化监管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与区域协调发展
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刘秉镰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安排,提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总体部署,体现了区域协调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作用,为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统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特征是精准协调、高质量协调和可持续协调。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立足国内国际发展新形势,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政策制定精细化、空间尺度细微化上着重发力,推进“行政边界、地理边界、经济边界和社会文化边界”多维耦合,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在此进程中,需要坚持分类施策,处理好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间的关系,深入推动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处理好核心区域或城市之间的关系,深化区域战略联动发展;处理好非核心区域或城市之间的关系,推进行政边界区域融合发展。
“武长郑经济圈”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杰教授指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是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都市圈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中国区域发展的新特征:乡镇人口产业向县城集聚,县城向地级市集聚,地级市向省会城市集聚的不可逆转突出现象;西部地区(成渝经济圈除外)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和产业集聚难度加大;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和战略性新型产业融合集群基本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涌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趋势显著。在当前国内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中部不仅没有出现经济整合的迹象,反而出现了背离的趋势。基于当前中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亟须区域战略支撑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共建武长郑经济圈的重大建议。共建武长郑经济圈,能够充分释放被政策偏好抑制的中部能量,有效激发提升国家整体竞争的内生活力,特别是启动内需市场,减轻或舒缓国际竞争的外部压力,实现以内需为主的可持续发展。
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仇怡教授指出,中国区域发展出现了两极化趋势:一方面,大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且超大特大城市规模过度膨胀,部分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出现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尤其是西部地区),面临经济和人口规模减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规模格局的重要前提,更是提升中国新型城镇化数量和质量、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她提出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分类施策的建议:首先,通过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其次,推动超大特大城市向现代化都市圈方向发展,通过发展城郊经济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过密和功能不协调等问题;再次,促进大中城市有效承接超大特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最后,小城市和小城镇以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为重点,以建立特色产业体系为抓手,大力加快推进县城发展。
数据要素市场化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湖南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戴魁早教授指出,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是经济学中生产要素这一基本范畴的诠释,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据被作为新的生产要素纳入到社会生产经营活动中,并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数字经济通过与城市传统产业、农村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产业结合,不断涌现以智能工厂、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途径。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也将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驱动作用,全面挖掘数字经济破解产业空间束缚、优化要素布局、均衡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推动形成以城带乡、共建共享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十四五”期间数据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核心引擎,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要素大市场是大势所趋。通过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和应用的空间布局,有助于形成数据自由流通、按需配置、有效共享的全国性要素市场,有助于在西部地区打造新的数字经济增长极,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东西部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会议合影 主办方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