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许德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
教育评价是办学导向的指挥棒,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高校学生评价是检验“双一流”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及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评价也是高等教育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内涵式发展变革的依托。因此,推进新时代高校学生评价改革应是教育领域评价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先导。
人文化学生评价导向体现对人的整体性关照
推进高校学生评价改革,关键是要破除“唯分数”对学生贴标签的做法,让学生成长的阶段差异和全过程得到整体性关照,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追求引领高校学生评价全过程。
第一,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高校学生评价改革须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确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评价观,让学生评价的价值导向体现出对“人”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充满人文关怀。教育在本质上是要促进人的精神成长,而人的精神成长是持续不断的过程,评价人也应是一个前后衔接的整体,所以教育的目的和手段也要具有统一连续性,教育手段的使用是为了达成立德树人目标,是对人全面发展的长期关注。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要着眼于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观念和系统思维,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追求融入高校学生评价各环节。让个体需求和发展得到充分全面的满足,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高校学生评价应将尊重教育规律,呵护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其追求“真善美”,培养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价值取向。
第二,高校学生评价应以培育和发展人的综合素养为标准,在评价过程中尊重人的个体差异性,注重人发展的过程性、持续性和整体性,克服功利化倾向、去除短视化行为。“德智体美劳”完整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要素,尽管在评价过程中,学校会将五育分别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更细化地评价学生每一方面的发展实效,但五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无法割裂开来的。因此,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专业教育、实习实训、生涯规划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全方位育人体系的持续性、系统性改革,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评价的终极使命,才能回应群众关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科学化学生评价体系重在系统性的优化
关注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制定评价标准,注重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系统性。
第一,落实“四个评价”要求,开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其一,改进结果评价。既注重知识获取的增长,更要关注学生内生性学习热情及批判和创新思维、复杂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结果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结合,注重过程考核的多样性,帮助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和树立良好学风。其二,强化过程评价。智育和体育可以相对较多采用结果式评价,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则需要更多采用过程式评价,尤其是将学生的日常表现纳入评价范畴,注重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追求,其个体独特性和团队协作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等,突出评价的长期性。其三,探索增值评价。学生的初始基础是增值评价的前提,每个学生的天赋、性格、志趣各有不同,因此其发展方向和成长目标也不尽相同,要给学生突出个性化发展的机会,激发后进生和弱势学生的进取积极性及个性发展热情,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四,健全综合评价。选择合适的评价手段和标准,针对性采取形式各异、功能定位准确、系统全面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时建立由多方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学生综合评价机制。
第二,尊重学生的独特性,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多样化评价,开发适合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客观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区域,得到公平的培养,都有出彩的机会。对于有特殊专长的学生,还应单独设计其他评价维度,比如拔尖创新学生,要采用学术标准为他们建立个性化、发展性评价体系。在“高精尖”领域探索有利于拔尖创新学生脱颖而出的评价机制,着重于想象力、创新力、领导力和执行力等科研核心素养的考察,为其培养提供良好文化土壤。在评价的不同阶段,要对方案设计、指标制定、开发测试工具、分析数据、实施程序等进行再评价,及时修正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评价—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改的评价功能。
第三,建立教育的价值导向和评价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二元评价模式。一方面,构建以德为先、能力与学业并重、个性而全面发展的全过程、持续性的分层分类多元化新时代高校学生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通过随机采集数据样本、动态监测、数据挖掘等,全面精准掌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借助现代技术与学生评价的深度融合,加快学生评价的现代化转型,重点开发过程性、增值性评价工具。根据及时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建立数据驱动型决策机制,调整和改革学生评价过程。同时,要采取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融合的计量评价,结合专家评议判断,呈现学生的成长发展态势;充分吸纳并运用最新教育评价理论成果,把握评价方向和评价效果的内在规律,健全评价内容、方法、流程,完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模式,保障评价过程系统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多元化学生评价主体的参与需要各方协同配合
教育评价改革是系统性工程,尤其需要各方主体的协同配合。建立党委和政府、学校、社会、受教育者、市场主体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是推进高校学生评价改革的必然路向。
第一,根据“谁使用谁评价”的原则,相关利益主体都应有效参与高校学生评价过程。只有当各评价主体能充分自主选拔、培养和使用其所需专业发展潜质的优秀人才时,才能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明确各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建立上下贯通、内外结合的协同机制,进一步形成各评价主体实质性参与的共治局面。同时,加强高校学生评价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新时代高校学生评价理念与新技术的培训,深入推进高校学生评价改革新举措,提升高校学生评价能力素养及专业化水平。
第二,合理划分不同主体的责任权限,让各利益相关主体基于不同立场的价值取向在高校学生评价过程中得到承认,满足利益相关者对所需人才的期望。其一,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和社会组织参与人才选拔和评价,发挥其独立的、专业性主体作用。如高招录取环节,需要专业评估和协调多方利益,既满足家长和学生“上好学”的需求并促进社会公平,又要让高考相关利益群体达成共识。其二,包容利益相关者的多元诉求,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既要做到各方评价标准的综合化,又要注重各方评价的协同性,让各方评价主体内隐和外显的人才需求达到基本一致。
(本文系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学生工作供给侧改革实践路径研究”(21ZD209)、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发展与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研究”(DXS20210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