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3年11月25-26日,第十届中国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世界经济新变化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行。本届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戚聿东教授在致辞中扼要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科的发展历史和学院发展概况。他表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有望建立中国世界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世界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学赶超国际一流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期望各位专家积极交流,为中国经济学和世界经济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建言献策。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在致辞中就世界经济学科专家和中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的成立过程、历年举办情况进行介绍,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支持把这个论坛一直办下去。
大会主旨论坛环节分别由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朱廷珺教授和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国兵教授主持。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洪俊杰教授发表了题为“数字化趋势与构建国际新优势”的演讲。他指出,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外部冲击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技术将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在技术人员、数字算力需求、数字化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诸如大数据企业大而不强、数字治理体系不完善、数据共享度低以及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一方面,应以发展和包容为导向,加快构建数字治理和规则体系;另一方面,应落实好RCEP,对标CPTPP、DEPA,在自贸区进行先行先试。
辽宁大学李安民经济研究院院长姚树洁教授在题为“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的演讲中,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与低能绿色发展、高品质生活与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五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修昔底德陷阱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当前中国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姚树洁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秉持均衡发展,通过内部加强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通过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赵春明教授在“消失的利润:进口竞争与企业避税”的演讲中重点关注了开放视角下贸易企业避税的动因,梳理了2000—2020年扩大进口加剧企业避税的特征事实,发现总体上中国国内进口竞争环境日趋加剧,同时企业避税程度均值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实证研究发现,进口关税下降是近年来企业避税加剧重要驱动因素,企业的财务紧张和生产率低下是进口竞争加剧企业避税的作用渠道,扩大进口下的企业避税具有粘性,并非偶然性短期现象。随后,赵春明从强化贸易和税收政策应联动、税务机关应实行精准“靶向”稽查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世界贸易组织教席黄建忠教授在题为“四核四维,双自联动——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逻辑建构”的演讲中高度概括了当前制度型开放的外部环境变化和四个主要特征,基于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战略要求,以我国对外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s)和对内设立自贸试验区(FTZs)形成的两大网络体系为主轴,围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核心内涵,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的对外交流合作重点领域,深入研究通过“双自联动”促进我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阶段性、平衡性、协同性机制路径,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在“全球价值链下贸易政策的跨国协同研究”的演讲中分析了一国进口开放对其他国家降低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机制,并且选择中国进口暂定税率作为进口开放政策冲击设计“准自然实验”。其研究发现:中国实施进口开放政策的产品,政策冲击后各国在该类产品上对外实施的贸易壁垒显著减少,呈现出了中国开放与世界开放的协同性;中国进口开放政策拉动了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提升了各国出口中包含的本国增加值和生产中使用的国外增加值,是促进各国对外贸易壁垒下降的主要原因。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彭水军教授发表了题为“外部需求冲击与企业产能利用率——兼论贸易数字化与企业冲击适应性”的演讲。他实证考察了外部需求冲击对我国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并分析贸易数字化对缓解负向外需冲击的作用,为治理过剩产能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政策思路。他表示,正向外需冲击有助于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提升,而负向外需冲击会加剧产能过剩,这可能主要源于贸易的收缩以及产能调整的灵活性不足。贸易数字化能够提升企业的冲击适应性,缓解由负向外需冲击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一方面,数字化交易行业投入促进了供需匹配和贸易便利化,有助于出口企业在面临负向外需冲击时寻找新的产品销路;另一方面,数字化基础设施行业的完善加速了企业在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时的转型过程。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教授在“全球高端制造业投资趋势及其影响(2018-2023)”的演讲中梳理了全球制造业总体发展现状,剖析了欧美“重振制造业”深刻背景及其内在动因,列举了全球“制造业回流”的主要案例,研判我国作为全球价值链供应链中枢的红利周期有可能在2030年左右结束,我国产业空心化局面也将随着经济规模在2035年超过美国而大规模来临,进而提出整固我国产业链与供应链优势,抢抓2030年前战略机遇期的若干建议:构筑中美在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利益分享机制,确保中美产业链长期不“脱钩”;以经济增长和人民币国际化红利的释放强化我国作为超级经济体的“虹吸效应”,加强对我国产业链或供应链的替代与潜在替代者的基础条件及战略威胁的研究;加大与美欧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头部企业和商业组织的联系,稳住外商在华投资与发展预期,强化研发与自主创新。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发表了题为“数字化转型、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的演讲。他基于2007-2016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数据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企业出口,但人民币汇率升值削弱了该正向作用,人民币汇率贬值则强化了该正向作用,其中汇率变动能够通过包括价格边际、数量边际、出口市场扩展边际、产品种类扩展边际在内的二元边际渠道和包括风险承担能力、风险偏好程度在内的风险渠道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出口促进效应。对此,他提出对策建议: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应结合中国出口现状逐步深化,在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出口新动能的背景下将汇率变动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作用效果的影响纳入国家宏观汇率政策调控的整体考量范围,稳步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供稿: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沈国兵、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王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