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朱涛(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基层治理关系国家长治久安。迈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推进,开创了全面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生动局面,有力支撑了中国式现代化。
基层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治理体系是基层治理的框架结构,新时代基层治理的体系建设体现为以下五方面。
一是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党中央相继出台多项规定,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行党支部书记通过法定程序兼任村(居)委会主任,形成“一肩挑”的组织架构,使党组织真正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凸显党治国理政的政治优势。同时,明确各级新组建的社会工作部承担起指导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职责。
二是健全基层群众性组织的自治制度。把人民至上作为基本立场,在各类基层事务中注意从自我管理、教育、服务、监督四个维度深化自治体系,多方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聚焦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如北京、杭州等多地创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民主协商聚民智、办民事。在具体的村(社区)自治中,中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依法制定权责清单,结合实际明晰村(社区)与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权责边界,建立履职履约双向评价机制,提升村(社区)自治地位。
三是扎实推进基层的法治和德治建设。基层治理是自治、法治、德治的结合。在新时代基层法治中,法治型基层组织、法律服务平台、普法宣教体系、合法的村规民约等成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法律进乡村(社区)”活动的必备要求。同时,基层德治弘扬道德新风,从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教育等入手,营造重德守信、文明有礼的浓厚氛围。
四是多措并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通过政策激励,联动社区与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志愿者、慈善机构等,大力发展互助性、公益性、服务性等活跃在社区的社会组织,让群众在社区就能找到贡献治理力量的舞台。在志愿服务中,各地探索完善志愿星级认定、服务积分兑换等回馈型机制,规范志愿服务流程管理,提高志愿服务各环节的可及性,并在志愿服务评估实践中,以评促建提升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五是持续整治基层不正之风和群众身边“微腐败”问题。党的十九大后,全国先后查处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共计50余万件。全面从严治党落在基层,整治突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纠正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向腐败亮剑的目的是更好地将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基层。
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治理能力关系基层治理的实际成效,新时代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体现为以下五方面。
一是提升基层政权治理能力。增强乡镇(街道)行政执行、为民服务、议事协商、应急管理、平安建设的“五个能力”建设,优化乡镇(街道)政务和公共服务流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进一站式办理、一窗式受理,推行市域通办和跨区域协作。通过深化基层机构改革,让乡镇(街道)党组织成为“坚强轴心”,加速使基层从“行政末梢”向“治理根基”转变。近年来,地方政府深化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多个城市取消或大大削弱街道办事处的经济职能,基层治理的重心全面转向公共服务与公共安全等社会领域,倡导精细化治理。
二是做实基层矛盾化解能力。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基础,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为载体,通过群防群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社会矛盾总量出现了历史性拐点。一大批时间长、难度大、涉及面广的“钉子案”得到有效解决。在信访工作中,中央强调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以法律为基线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信访。在基层,各地完善联合接访,突出领导干部下访接访,规范诉求表达方式,完善诉求办理流程,持续畅通和扩展诉求表达渠道。
三是建设基层治安防控能力。近年来,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全面胜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在社会治安防控中,各地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注重信息资源深度应用和互通共享,形成网上网下、点线面、人防物防技防、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安定有序。自2018年开始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消灭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29万件,22.55万人受到全国法院一审判决。
四是提升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全国多地创新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创新出“掌上办”“码上办”“电子政务大厅”和“最多跑一次(地)”等政务服务模式,使基层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成为智慧治理的共识。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仍在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6月,全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数字治理、智慧治理是未来基层治理的创新源。
五是夯实基层应急治理能力。在基层治理中,唯有将应急和常态化管理动态衔接,才能提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风险评估等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多地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重视安全的苗头性、规律性问题,建章立制强化乡镇(街道)属地责任,在社会动员中激励多方参与,细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应急预案,补充应急物资储备,推动风险研判和应对在基层深入。
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基层治理需具象为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全国各地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治理,涌现出北京市的“12345接诉即办”、上海市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都市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浙江诸暨的新时代“枫桥经验”等典型案例,体现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特点新气象。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具有三重显著特征。
首先,充分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12345接诉即办”中,北京市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为“接诉即办”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自上而下推动压实各级党委主体责任。通过对重点领域问题的梳理,主动靠前服务,不断向“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转变,解决民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坚持“一核引领”,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单设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构建市、区(市)县、镇街、社区纵向贯通的组织领导体系。
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浙江诸暨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服务不缺位”,组建由市(县)公共服务中心、乡镇行政服务中心和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组成的三级联动社区便民服务体系,构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服务提供在家门”的社区公共服务新体系,以民生保障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最后,坚持把基层治理作为固本之策执政之基。上海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创新超大规模城市的治理和服务经验。当然,伴随数字化、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基层治理中也存在不少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需要未来持续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变革。
总体上,新时代的基层治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脚于服务和造福群众,坚持在系统、依法、综合和源头治理中强化基层政权能力建设,推动各类治理资源及治理重心下移,树立起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激发基层活力,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以基层之稳夯实国家治理之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层社会纠纷解决与治理现代化研究”(22ASH00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