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2月23日,第二届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生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全国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指委)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王辉主持开幕式。
钟英华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一次国际中文教育“小先生”和“大先生”的“围炉谈话”,是一个具有理论探讨、学术研讨、交流借鉴意义的实践平台。博士研究生需紧跟世界语言二语教学的理论前沿和现实问题,去跟踪、吸收、消化、集成、创新。站在中华文化的立场上,以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和看待世界语言二语习得的理论,聚焦中文二语教学,自主构建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国际中文教育要培养复合型、国际型、专业化人才,专业博士的职业发展能力需要自主驱动,要将自己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小先生”,在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中“走出去”,通过国际交流、国际实践的培养过程,逐步成长为“大先生”,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及事业作出贡献。
林一钢表示,博士生教育属于高质量教育追求目标中的最高层级,是文化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此次论坛让大家相聚浙师,围绕新时代特色化高层次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聚焦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生职业能力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与理论探索、区域国别中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数智化、中文教育与中文应用、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及项目发展与管理、国际中文教育与中文国际传播力等问题,开展深入研讨与交流,对全面促进全球国际中文教育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实践意义。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曹儒代表专家发言,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孙骞代表博士生进行发言。钟英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丽萍、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周明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姜飞、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郑艳群应邀作大会报告。
钟英华探讨了关于国际中文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阐述破解发展瓶颈、体系化搭建专业学位培养路径、解决专业学位建设的重点问题,认为国际中文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保障的重要途径。
冯丽萍强调了博士论文研究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研究什么、为何研究、如何研究”三个问题,并结合具体研究实例,分析研究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周明朗从社区第二语言习得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把社区中文传播管理分为表层管理和深层管理,并对各层面的管理、协调进行探索,以期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向国别区域中文教育转型,取得“深耕细作”的效果。
叶军论述了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正经历从单语教育到多语教育的转型,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多语能力、能够完成多语多文化理解和融通的多语者,通过超语实践,在多语环境中利用多语多模态资源,让学习者在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信息交流、情感体验和思想碰撞中发展多语能力。
姜飞从国际传播角度阐释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复杂性,认为这一概念涉及广泛、多维的文化概念和思想边界,超出了教育学范畴,深入涉足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和传播学。国际中文教育和国际传播战略呈现出历史性、精神性和实践性的深入合流,亟需用战略传播整合视角来看待。
郑艳群基于语言学、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了如何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框架。还分析了基于这一理论框架的智能中文教学应用,包括教学模型设计、实践操作、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等方面的实际价值。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的3位优秀博士生代表作大会发言,他们分别介绍了近期的研究成果。来自全国20余所高校的博士生,围绕区域国别中文教育现状与发展、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师发展、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研究四大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充分展现了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的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
国际中文教育为加快中文走向全球、服务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国际中文教育高层次人才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将在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中文教育格局,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人民相知相亲和文明交流互鉴中承担重大的使命,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请进来”与“走出去”中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浙江师范大学已连续两年承办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生论坛,该论坛为广大博士生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对国际中文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讯员:叶胤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