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月14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列宁思想研究分会协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列宁主义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办。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主持。
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三个单元。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王东教授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理论源头活水——列宁主义及其晚年创新”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在当下,我们必须克服新自由主义企图贬低列宁主义的错误思潮影响,高度评价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与历史地位。列宁作出划时代的六大理论创新——现代新型政党观、马克思主义观、哲学世界观、帝国主义时代观、国家观、社会主义观,开创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形态、新体系。
研讨会的第二单元是大会的主题发言。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顾海良,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安启念,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一级教授韩庆祥,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列宁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教授何萍,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原副所长、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冯颜利教授,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王中汝教授,嘉兴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吕延勤教授先后发言。大会主题发言阶段由列宁思想研究会会长王东教授和列宁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军教授主持。
顾海良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列宁对马克思“世界历史”命题的创新性探索:第一,提出资本主义新的发展即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是基本的经济事实;第二,揭示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胜利;第三,提出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中我们对社会主义整个看法根本转变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以前的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转到文化变革方面。李忠杰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深化对列宁主义的研究和认识。一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认识和反映列宁主义的本来面貌;二是完整和系统地认识列宁主义;三是坚持历史考察的原则,系统梳理和考察列宁思想的发展变化;四是坚持实践检验的原则,根据实践的成效检验和评价列宁主义;五是坚持创新发展的原则,从研究中总结经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
郝立新指出,列宁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集中的阐释上坚持了具体性的原则、整体性的原则、发展不平衡性的规律。安启念认为,关于列宁思想当前有三个问题特别应该加强研究:第一是怎样继承发展列宁思想,第二是帝国主义论,第三是社会主义政党的建设。
韩庆祥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辩证法进行了创新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的哲学变革主要在历史领域,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认为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者是统一的,列宁关于辩证法的实现形式是认识辩证法。杨金海指出,列宁关于现代化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核心点就是工业化,尤其重视电气化。列宁的现代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来源。
何萍指出,列宁思想奠定了十月革命的理论基础。《怎么办》提出的问题是十月革命的理论先导,十月革命是理论的实践。列宁的思想和十月革命的经验都对中国式现代化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冯颜利指出,列宁的公平正义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公平正义思想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列宁把公平正义理论和实践第一次结合起来,列宁新经济政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的创新。
王中汝认为,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我们要加强对列宁著作特别是晚年著述的学习。嘉兴大学吕延勤教授向大会介绍了他们近些年来关于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并将43卷的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研究成果献给研讨会以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
研讨会的第三单元是专题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苑秀丽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俞敏教授和徐芹教授、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进芬教授等与会学者围绕“政党观与国家观——社会主义观——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观——现代化观”四大专题,进行了热烈深入讨论,全面阐释列宁主义理论创新及其当代意义。大家一致认为,我们重温列宁主义重大理论贡献与晚年创新,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供稿:房静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