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鹏(东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其中,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重要基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也要看到,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问题依然存在,巩固提升竞争优势面临较大挑战。必须顺应产业发展大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为发展方向,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关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衣食住行,一般具有生产技术成熟、劳动密集等特征。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市场广、产业规模大、企业数量多,在稳经济、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机械、汽车、轻工、纺织等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近80%,是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基本盘。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吸纳非熟练劳动力以及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大量技术密集型就业岗位和更为灵活方便的就业方式,有效助力稳岗扩岗。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于传统产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传统产业就是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将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其实,产业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分,传统产业并不代表低端。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在制造水平、产业体量、产业链完整性、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优势突出。不能把传统产业简单“一退了之”,而是要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实现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过程,其发展方向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高端化是转型升级的目标,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而攀。聚焦“高精尖”,促进传统产业向知识密集型、技术技能密集型转变,加快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智能化是转型升级的抓手,要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蝶变。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系统化的改造升级。绿色化是转型升级的方向,要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而行。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和绿色生产方式。融合化是转型升级的趋势,要推动传统产业向“融”而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创新规律,推进产业耦合发展,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强化区域间协调联动,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局面。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快做、做好的必答题。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处理好几对重要关系,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处理好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新兴产业为传统产业长期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二者互为支撑、相辅相成。既要立足传统产业基础,广泛应用新技术、新模式,通过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培育等手段,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又要引导和支持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与时俱进,通过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打造竞争新优势,为新兴产业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促进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第二,处理好内生动力和外部支撑的关系,把激发传统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引领传统产业内部改造升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强化创新平台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解决低端供给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同时,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经营主体支持政策,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大力度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破解企业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
第三,处理好增量和存量的关系,坚持动能转换优存量、高端引领扩增量并举。一方面,在锻长板、补短板中优化存量。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增值空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打通产业链堵点卡点。另一方面,在锻新板中扩大增量。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新兴市场,加快集群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