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宏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作为促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重要的动力源泉,不仅能够创造新的知识,开发新的产品、利用新的资源、开辟新的市场,使社会财富源源不断涌现;还能够促进制度的创新,如资源配置方式、社会治理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的重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们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发力点”,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全力驱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呼唤科技创新。经过一百多年来对现代化道路持续探索的过程,中国走出了“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中国大地,既切合中国实际,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又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
没有强大的科技,中国式现代化这篇大文章难以顺利写下去,我们也难以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要以精准“四个面向”为抓手,把握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和意蕴。坚持“四个面向”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贸易领域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趋势持续上升,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政治安全等面临重大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想方设法夯实已有的科技优势,防范本国先进技术产生外溢效应。突出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产业回归本国或转移他国、强化外资安全审查,以及对我国采取更为苛刻和严厉的技术封锁政策,不断设置各种技术壁垒,持续进行技术封锁。作为全球具有超大市场规模和经济规模优势的后发经济体,我国必须紧盯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科技创新任务布局,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集成优势创新资源开展攻关,把握技术赶超机遇。只有加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及其产品,才能有效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将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就在于科技创新,为此,我们要立足“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的奋斗,从人才队伍、体制改革以及成效转化入手,切实推动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实现到2035年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目标奠定雄厚基础和前提。
第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变量和核心要素。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一方面,应围绕增强科技创新活力的目标,完善培养、引进和使用科技人才的政策,探索科技人才培养和激励方法,建立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多出成果和成果产业化的机制,挖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另一方面,应从制度上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空间,鼓励他们走出科研院所,带动和促进科研成果、创新产品、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的重要举措。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是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根本是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引入经济社会发展的“田间地头”。政府层面,应优化科技政策供给,更好发挥保障、激励、服务作用。政府应将战略基点放在满足企业创新主体需求上去,通过简化创新项目审批程序、加快推进投融资以及产权专利制度改革,在企业创新主体这个根上“浇水施肥”,有效调动国民经济“主动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市场层面,充分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和科研院所的原创能力。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统筹提升科研院所、高校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主体。展示好中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的基本面,在循序渐进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过程中克服科学技术创新中企业各自为营的“孤岛化”现象;在政策与改革的各谋其政中促进产学研、区域以及军民协作,大幅提高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水平,为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的同频共振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道不虚谈,学贵实效。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进一步结合的关键。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具体而言,从供需主体角度,激励科技成果的便利供给,激发科技成果的应用需求。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不同特点,制定面向产学研不同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强化需求导向的科技成果供给,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或技术创新项目等的组织部署中明确科技成果转化任务要求。通过项目课题、补助奖励、基金支持、合作开发等方式促进产学研不同创新主体的密切合作与深度融合。从转移通道角度,加强信息、金融等要素的配套和运行模式创新。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工作和分析研究服务,将恶意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失信行为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同时,在现有的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信息平台建设基础上,引导或组织打造枢纽型技术交易平台,集聚成果专利、企业需求、金融服务、配套政策等创新要素,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动。告别以往宏观调控的老思路与老套路,以技术转移机构市场化、规范化的质量和效益为重心,确保培育一批具有带动就业、创造财富作用的样板技术转移机构。制定科技技术成果转化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标准规范,提升“精准有力”宏观调控的发力方向。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们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激发科技创新动力,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以科技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