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雪霞(福建理工大学副教授)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以创新为驱动,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支撑。应用型大学以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为特色,注重学术成果转化,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为重要载体。应用型大学要充分发挥优势,在培养创造新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产业、激发新动能上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推动应用型大学创新发展,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应用型大学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应用型大学应适应新质发展力要求,关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跃升,突出创新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寻找创新突破点,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新的生产要素。
一方面,继续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推进专业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学科引领,探索优势更优、特色更特的办学路径。
另一方面,面向新兴领域,选好突破学科,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工程技术、海洋强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主动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建筑现代化等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与新兴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把主要资源投放在未来学科、交叉学科等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学科生长点上,加强技术、资源的高效配置,持续打造特色优势,培养新质生产力新要素。
促进应用型大学科教研融合,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创新的目的在于应用,科技创新以创新成果的应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应用型大学应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突出优势和特色,促进科教研融合,使科研成果转为新的生产力要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
一方面,关注前沿问题,提高教科研的创新性。全面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商业航天、生物制药等新科技领域的服务能力形成一定优势,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组织能力,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淬炼学生的实验实践创新能力,让更多青年才俊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大显身手。
另一方面,促进科研的应用性导向。应用型大学应体现地方性,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能力发展的能力。应用型大学应面向地方产业建学科,对照需求解难题,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主动服务当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产业需求,促进学校学科专业、科研创新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建立现代产业联合体,提升“科、教、研、用”水平,积极拓展学科专业、科研创新与实际结合应用空间。
加强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力量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更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综合性和应用型的人才。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既是科技创新的力量,又是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人才的力量。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应用型大学需要一支拥有较高政治科技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具备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方面,提高应用型大学师资队伍的业务综合水平。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原则,抬高标尺争上游,站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视角,让教师既能搞理论研究,又能深入行业一线、企业一线、技术一线关切实际社会问题、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培养“下得去”“有潜力”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引导教师们在更广大的实践课堂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升师资队伍学术水平和育人能力。健全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平台+项目+团队”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推进教师进入企业和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或赴区域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挂职和科技服务,参与或主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应用研究和工程实践,通过学术交流、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等,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通过提高师资队伍的学术能力推动育人能力,打造高水平育人团队,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教师工程实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
深化应用型大学改革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应用型高校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提出的新变革要求。
一是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应用型大学应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市场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实施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强化学校和产业系统资源的优势互补。
二是借鉴国际经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校应深化对外开放,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空间,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经验,以国际交流赋能人才培养。推动教师对现代应用型教育认知提升,了解更多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跟踪、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前沿技术需求、技术应用场景和行业发展状况,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力度,开设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视野,加强师生国际交流,积极推动学位项目的国际化。
三是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高校应加强与产业界、研究机构的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多维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促进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