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沈惠娜(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讲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游孙权(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效能综合处处长、福建“福”文化工作专家库专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福建“福”文化历史文脉底蕴深厚,浸润在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福建宣传推广“福”文化,有效融通政治、学术、大众、网络话语体系等为一体,贯通传播的主体、客体,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向世界更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更响亮地传播福建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挖掘“福”文化的精神内涵,利用“福”文化资源优势为福建的高质量发展赋能?本文认为,以下四点应予重视。
一是让“福”文化资源在地化、项目化,推动“福”文化品牌共建共享、融入文化强省建设大格局。
福建省委高度重视中华“福”文化宣传推广,出台《关于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 打响福建“福”文化品牌的实施方案》,提出要以“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力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福建强调要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全面加强对当地历史、人文、物产、生态等领域文化资源的研究,系统梳理福建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丰富“福”文化的内涵。近年来,福建先后举办“福”文化主题春晚,制作“福虎”卡通形象等“福”文化标识,装扮3900多个主题造型景观、2800多处打卡点和1800多个景区、公园,在全省营造关注、参与、乐享、发展“福”文化的浓厚氛围。
同时,福建还注重与“福”文化理念的相呼相应,着眼转化利用、开发生成系列化项目。万寿岩遗址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八闽文库》全媒体出版工程等重大项目结出硕果;“闽人智慧”系列主题传播计划深入实施;“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省世界遗产数量达5个。福建在此方面的有效作为,对于让“福”文化资源在地化、项目化,提高各级各部门对“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扩大福建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福建省塑造“福”文化的大品牌、做好“福”文化的大文章创造了生态条件。
二是让“福”文化资源价值化、效益化,推动以“福”文化凝练福建文化特点,并向福建文化优势和发展优势转化升级。
当前正处于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新发展阶段,具有区域特色的“福”文化资源不但可以激活传统文化基因,重塑地域的文化标识,而且还可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福”文化资源的区域特色,具体包括“多元、深厚、交融”等多个方面。
“多元”反映的是福建文化创造主体多元性与丰富性的特点。从汉晋到明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源流的北方汉人大量南迁,辗转进入福建境内各区域,逐渐演化形成了福州、莆仙、闽南、客家、龙岩、闽北等多个民系。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畲族文化、海丝文化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全国文化资源中独具特色,具有较好的资源转化先天条件。
“深厚”反映的是福建文化创造成就及其内涵价值的特点。福建红色文化凝结了福建这片土地、这里的人民对于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建立作出的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海洋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或主动或被动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丰厚历史资源和人文禀赋,闽儒文化包括南宋朱子学、明代卓吾之学,近代严复启蒙之学等,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强大创造性和旺盛生命力。
“交融”反映的是福建文化创造的特点。从根本上说,福建文化是由或先或后在福建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生产生活的众多族群,在相互碰撞、相互交流互鉴中所共同创造的,既持守了中华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形成了开放包容、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
针对“福”文化上述的鲜明特点,对于福建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物产资源、历史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各行各业产品等,也要从“福”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从发掘整理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全链条,都尽可能地赋予和融入“福”文化的内涵和意蕴,践行健康、静雅、和谐、尚善等理念,从而更加贴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效推动福建文化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升级。
三是让“福”文化资源体系化、落地化,推动“福”文化与现实的人、具体的物、生动的事、可体验的场景等连接起来。
从中华优秀传统“福”文化,到新时代“福”文化,其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拓展,越来越趋向于物质条件与精神生活、主观愿望与劳动创造、个体感受与社会认知等方面的相统一,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福”文化的底色和本义。
“现实的人”,是处于“实践”中的人,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人。越多的人参与体验和创造闽式生活,“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就越充分;闽式生活越丰富、越多样,“福”文化传播就越广泛、越深入。
闽人智慧、闽商精神创造闽式生活。为此,推动“福”文化观念理念、资源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方位深度融合,吸引广泛人群参与创造和体验闽式生活,努力实现最深入、最直接的“福”文化宣传和“福”文化资源的转化利用。
“具体的物”,是指满足人们生存、发展、享受等不同需要层次的生活资料,最基本的包括衣、食、住、用等方面。福建兼享山海之利,生物多样性突出,物产宝藏丰富,自古而今闽货大行其道,这些既拜大自然所赐,也从劳动创造中而来,是“闽山闽水物华新”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果的生动写照。这些物可以作为闽式生活之要素、“福”文化资源之依凭。
“生动的事”,是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维度,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反映“福”文化发展充沛的源流、清晰的脉络和内在的逻辑。“福”文化契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美好生活不是上天恩赐的礼物,而是来源于自古而今中华民族杰出的创造、奋斗乃至牺牲。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越来越热,这种学习方式以天地为课堂、以社会为学校,以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老师,是有效传承弘扬“福”文化、倡导推广闽式生活的活动载体。
“可体验的场景”能够推动“福”文化生机勃勃、多姿多彩地融入社会,兴“福潮”、传“福艺”、赏“福景”,促进工作生活更加品质化、艺术化,赋能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倡导以“福”文化理念设计展陈生活空间、工作空间和公共空间,推动非遗工艺吸收当代艺术的语言及思想,更加生动、更加丰富地呈现“福”文化理念,努力使各类“福”文化传播更具体系化与落地能力。
四是让“福”文化资源IP化、平台化和数字化,推动“福”文化主动拥抱智能时代的到来。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部署了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提出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福建众多“福”文化资源具象生动、识别度高,具有易识易记易传播的突出特点,十分适宜融入数字经济的建设发展。福建现有五个世界遗产,即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鼓浪屿、泉州古城,世界自然遗产泰宁。这些遗产作为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都具有丰富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灵动的意象。
传承创新“福”文化,倡导推广闽式生活,福建需要搭建“福”文化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赋能“福”文化,包括“福”文化数字信息可视化展示,“福”文化数字虚拟场景打造,“福”文化数字互动文创产品创造等,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的互动性让文创变得更加有趣,通过数字科技提炼展示“福”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新需求的过程中挖掘“福”文化资源,打响“福”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