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威颖(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加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的重要举措。加强“五观”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坚定正确国家观,增进伟大祖国认同。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关乎个人命运,关乎民族未来。正确的国家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最重要的政治原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最质朴的人生价值取向。“国家观”三个字,最终落到实处就是要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
具体而论,一是要正确认识国家与民族、个人的辩证关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才会幸福”,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凝聚共识,才能聚拢人心,各族人民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国家观,不断增强国家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二是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形成的对自己国家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是各族人民坚定不移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重要思想基础。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始终明确热爱伟大祖国,必须做到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相统一,需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表达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和忠诚。
坚持正确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
如何才能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树牢唯物史观。正确的历史观,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历史观。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树牢唯物史观,不断强化五千多年来中华儿女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观点,突出强调各族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二是要树立“大历史观”。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要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多重视角中,认清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脉络与正确走向,坚持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整体史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三是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面对当前西方学者打着学术的幌子,曲解中华民族历史、否定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合法性的悖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进行抵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既不隔断历史也不虚无历史,在坚决反对和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挑战过程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树立正确民族观,强化民族团结认同。价值相通,才能认同相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对人类历史的考察,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民族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一是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各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进而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防线。二是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教育引导各族人民正确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才能实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才能奏响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主旋律。正确处理好“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才能同心同德、团结共事,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正确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才能人心归聚、精神相依,不断凝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精神力量。
倡导正确文化观,巩固民族文化认同。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形象和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深刻揭示了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正确文化观,是凝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的精神力量。
具体来说,一是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和传播者。二是增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是在各民族在长期交往和不断融合中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是各民族在精神层面共同的追求。坚持能够容纳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融合各民族先进文化,才能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三是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创新。中华文化之所以延绵不绝、历久弥新,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广泛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应当继续引导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百花齐放,以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遵循正确宗教观,坚持宗教中国化认同。宗教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安定,必须遵循正确的宗教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一个民族可能信仰多种宗教,一种宗教也可能为多个民族所信仰。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各族人民群众宗教信仰,才能凝心聚力、达成共识,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同时,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遏制宗教极端思想、防止宗教极端主义。
【本文系2022年度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支持课题“新时代首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XXSZ2022ZC33);中国传媒大学2023年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校级科研项目“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常态化机制研究”(CUC23ZL01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