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仝联勃(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东北与东北亚研究院研究员);孙悦(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一步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全面系统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内涵,并就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了方向和思路。
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守正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生产力被视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尤其在数字经济时代,这一理论框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形式。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正是传统生产力理论在当代背景下的突破与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化了人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生产力理论中,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则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体现了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能动性的重视。人的知识、技能和创造力成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并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理论中劳动与资本的二元对立关系。在数字经济中,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和自动化等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劳动力不仅是生产过程中的执行者,也是创新和知识创造的主体。同时,资本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数字资产和知识产权成为重要的资本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塑了生产工具的内涵。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与发展,实质上彰显了对历史上生产工具演进逻辑的深刻把握,更标志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大背景下,生产力发展新特点与新规律的探索和认知。这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代表了一种从物质到信息的生产工具转换,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的重心从传统的物理形态转向信息和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不断促使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得在新质生产力作用下的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工业制造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推动了工业制造向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更加注重知识、信息和技术等非物质要素的作用。传统生产力理论主要关注物质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和资本,以及这些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组合及其运用,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则体现了生产要素的多元化,一些非物质要素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现如今数字经济发展飞速,使得数据成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信息流通和知识共享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这一点突破了传统生产力理论中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强调生产要素的多样性和非物质要素的价值。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驱动形成的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优化组合的过程,也是建立新型生产关系的过程。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生产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方面,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更加多元化和灵活,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更加注重知识和技术的共享与交流,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高效整合。另一方面,劳动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新的就业形态和劳动模式不断涌现,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劳动者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更好体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载体,这一过程既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社会制度创新和文化进步的反映。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将更加完善,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从实际出发,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
新质生产力是在传统生产力基础上的质态跃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科学把握时代发展的“变”与“不变”中以解放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力量,为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深刻理解中国的地域特征、资源配置、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需求等多个方面,并根据这些因素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促进各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持续增长。比如,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文化传统存在显著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可以着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利用其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优势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而中西部地区则可依托其资源和环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深入,发展生产力需要紧密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发展,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资源利用分配角度出发,还需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此外,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还需要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文化和人才优势,加强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既要考虑地域差异,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又要顺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人才的培育,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数实结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今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数实结合”,即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途径。这一策略对于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数实结合强调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来优化和提升传统实体经济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效能。这些新兴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决策过程,从而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其二,数实结合的发展策略还体现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上。通过引入数字技术和理念,传统产业能够突破原有的生产和经营限制,实现创新发展。其三,数实结合还涉及到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形成一系列新的业态和模式,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贸易等。这些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选择。发展这些新兴产业需要在数实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其四,数实结合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促进公平竞争。此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活动,对于推动数实结合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守正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守正创新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既强调在坚持传统优势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又强调在创新中寻求发展和超越,这一理念对于指导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守正”强调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创新”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还涉及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旨在构建更加灵活高效、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经济体系。这包括加大科研投入支持,优化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新质生产力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提出的,旨在更好地聚焦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实现生产力由量到质的跃迁,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也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中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中国将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