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晓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西北师范大学)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大力发展数字教育”。数字社会的到来呼唤新的教育形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组成的“数字综合体”影响高等教育的全要素、全流程和全业务,对思政课将产生广泛而持久的影响,重塑发展新样态,优化发展新格局。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将助力高质量培育时代新人,大力发展教育的“新质生产力”,实现“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求,落实好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更好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
在“新”上做文章,创新多元数字载体为思政课服务,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有序推进。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数字原住民”群体,高校要发挥好思政课引领作用,立足新时代,把握新方向,用数字技术为思政课赋能。“大思政课”彰显大视野、大空间和大情怀,激发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通过创新多元数字载体延展思政课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要善用数字化技术聚合教学素材和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实现高质量教育资源共享、共用,有效弥合过去优质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差异问题;建设数字化平台,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或者教学管理系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方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管理;探索数字场景学习、虚实融合全场景学习、人机协同学习等新手段,高位赋能学习进化,实施个性化学习,利用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建议;用好各种数字化资源库,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拓展“大思政课”的学习空间、教育场域,通过“沉浸式”“体验式”大课堂,发挥思政教育启智润心、润物无声的作用。
在“质”上谋发展,整合多元数字资源助力思政课发展,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扩优提质。教育数字化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技术基础与资源建设支撑下的创新应用,能够促进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与评价变革,为思政教育提质增效。通过整合多元数字资源,进一步深化学生与社会、学生与学校、学习与生活、学科、家校、师生之间的“连接”,释放有限资源的无限潜能。在“精准、预测、最优”上集中发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互动课件、在线测验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互动性和吸引力;建设、建好智慧校园,加大对VR体验课程、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室操场场馆等高端智能设备的投入,推广“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模式,走内涵发展之路;促进思政课建设全要素、全领域、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帮助“大思政课”建设更好地融入学校教学和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程的深入开展和持续改进,实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纵横贯通;数字化赋能可以简化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让教师更专注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生产力、诊断力、预测力和阐释力。
在“用”上下功夫,调动多元数字平台赋能思政课“教”与“学”,推动“大思政课”建设迭代升级。多元数字平台能进一步促成因材施教、一人一策,提升思政教育的智能化与精细化水平,助力“大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创新动能是“大思政课”实现高质量发展“价值涌现”和“价值呈现”的必经之路。推广互动式教学,融入“互联网+”先进教育理念,利用数字化手段,赋能在线讨论、虚拟实验等教学环节,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学习效果;抓好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融通线上线下学习空间,同时建立与基地、场馆等长效合作机制,为教师的精准、全方位思政教学靶向赋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纵深、内涵式拓展;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和水平,开辟教师云端联合教研、课堂教学精准诊断,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着力构建算力和数据驱动的高校思政教育治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智能评价系统为青年成长“画像”,动态记录“教”与“学”的全过程,重塑思政课教育教学新生态,实现全方位育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红利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向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发力点,这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一招和破题之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强调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指向的是覆盖全社会的协同效应,其站位高、立意远、影响深。数字化必将引领和开辟“大思政课”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以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在培育时代新人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根本制度的内在逻辑研究”(20BKS02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