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邹晓蔓(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创建纪念日。每年世界粮食日,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都会开展各种宣传与纪念活动。2024年世界粮食日的活动主题是“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世界各国应携手与共,以行动践行承诺,共同守护粮食安全,为人类福祉与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夯实粮食安全之根基,确保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是底线目标任务,是“国之大者”。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今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千亿斤以上的新增粮食产能。实现这一目标,稳定播种面积是基础,提升粮食单产是关键。因此,只有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融合发展,才能实现提单产、稳面积、增总产的目标,筑牢国家粮食安全“耕”基。
第一,推进良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产能基础。良田,指肥沃的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面对我国高质量耕地少的基本国情,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足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有利于聚集现代生产要素,提高耕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实现“粮田”变“良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从中原粮仓到四川盆地,从东北沃土到江南水乡,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占到19.14亿亩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然而,部分地区由于规划不当、投入不足、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图纸好看、成果难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降低了农民的种田收益。因此,要坚持质量第一,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将黑土区、平原区、灌溉区的耕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此外,还要鼓励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全环节管护,确保建一块、成一块,将普通“粮田”真正建设成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良田根基。
第二,推动良种创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密码。良种,指优良的种子,是粮食生产的“芯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批抗逆高产、环境友好、高附加值的新品种不断推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5%。然而,我国种业仍面临不少“卡脖子”难题,比如,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挖掘不够、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能力偏弱、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重大新品种创制能力亟待提升等。因此,既要聚焦农业生产急需,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鉴定、挖掘工作,促进资源优势不断向基因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也要聚焦种业创新突出短板,围绕国家战略和产业实际,健全多主体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育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急需适用的自主创新优良品种,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良种根基。
第三,推进良机应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装备支撑。良机,指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是粮食生产的“得力帮手”。推进农业机械装备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已由人力畜力主导转向机械动力主导的新阶段。2023年,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保有量近2亿套,农业机械总动力超10.7亿千瓦,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但是,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品种、不同环节上,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矛盾依然突出,一些领域面临“无机可用”“有机难用”“无好机用”等难题。因此,要聚焦农业生产急需,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装备研发,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重要零部件自给率,推进农业机械装备补短板行动,解决大型大马力智能机械、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等领域的技术难题,提高一线部署应用水平。同时,还要完善农业机械装备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开辟急需适用农业机械装备鉴定“绿色通道”,充分发挥资金和政策效益,推动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良机根基。
第四,推进良法普及,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技术途径。良法,指先进的农业技术,是粮食生产的“强劲引擎”。4月2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名单,共遴选出10项重大引领性技术、150项主推技术,旨在充分发挥农业技术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如大豆苗期病虫害种衣剂拌种防控技术、玉米(大豆)电驱智能高速精量播种技术、小麦条锈病分区域综合防治技术等,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快良法推广应用。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广泛征集、遴选、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安全的农业技术,以良法助力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另一方面,要创新良法推广模式。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为农民提供全过程、全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真正做到专家到户、技术到人、良法到田,切实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和问题,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良法根基。
第五,推进良制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制度基础。良制,指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系,是粮食生产的“好管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等现象日益突出,“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等问题逐渐凸显,未来农村“谁来种地”的难题亟待解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一是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打造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二是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提升其规范运行、融合发展、联农带农等方面的生产经营水平,推动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三是聚焦主要粮油作物生产和小农户,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和服务模式,着力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扩面提质增效,夯实粮食安全保障良制根基。
【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研究”(22ZDA09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