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邱春林(上海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种状态。在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之前,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三大人类文明形态。资本主义文明模式曾经辉煌一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文明一度被世界上许多国家视为走现代化道路的唯一选择。但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丑陋本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暴露无遗,“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必然造成人类世界的破坏、冲突和战争。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明的没落,人类社会在呼唤新的文明的出现,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吸收借鉴原有人类文明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走出的一条既具有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新的样本和新的经验。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人民主体本色
文明源于社会实践,更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并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往人类社会的文明形态,其文明发展往往是狭隘的、不全面的,都是为统治者和剥削阶级服务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五个文明的综合,涵盖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这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也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其核心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在推动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推动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依靠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狭隘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了浓浓的人民底色。实践证明,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人类共同愿景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愿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从而推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最终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根本立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明确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无论是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抓改革,无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无不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问题,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胡锦涛同志指出:“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人类文明新形态彰显文明互鉴和中国特色
世界各国国情、文化、禀赋、传统等各有不同,但追求文明发展的信念相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既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的文明形态的模板,也没有脱离人类文明大家庭而长期独立存在的所谓单一文明。人类文明发展既具有发展的共性,也带有基于各国国情的文明个性,人类文明实现互鉴,共促人类文明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如此,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针对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的现代化、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需要采取哪些步骤来推进等一系列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正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和现实的理解和把握,1984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小康的标准时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以“小康之家”来形容中国的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把中华传统文化精华运用于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创新,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把握,并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其意义在于对中国“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作了中国式的解答,也为中华民族提出了一个有认同感的奋斗目标。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中国提出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文明互鉴,推动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的“中国方案”,强调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也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23BKS07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