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伟凯(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秘书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构建应通过在不同层面上有重点地加以落实,并通过各种载体予以展现。如在全国层面,应以中华文明核心标识为重点,彰显中华文化的总体格局和基本特质;在区域层面,则应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主体脉络为重点,展现中华文明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点。
标识是中华文明的外在体现,是在应用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可以彰显中华文明的特质与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更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从而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应该说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集中体现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四大立体系统,通过这四个方面的长期践行,在群体共识基础上形成了独有的标识特点。
“体用贯通”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哲学特有的一对范畴,“体”与“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因为“体”一般指有形质的、可感知的具体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对象,“用”是该事物的实际作用和功用,南宋大儒朱熹认为,“如这身是体,目视、耳听、手足运动处,便是用。如这手是体,指之运动提掇处便是用。”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亦云:“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在新时代,“体”是关于文化、文明以及文化建设的本质根据、根本原则,关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的论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体”,而关于文化工作布局上的战略部署、实践路径、方式方法则是“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了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离不开“体”和“用”的贯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的内在本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集中体现在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以崇德重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等层面。事实已充分证明,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新时代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理念实现与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使之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就成为“用”的功能彰显。
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中,首要的是把握好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发生深刻的质的“化学反应”,从而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因此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完成好建设文化强国这一伟大文化使命,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体用贯通”作为一种方法论,是凝练文明标识的重要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展示精神标识,就必须要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展示出来。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是我们构建文明标识的出发点,通过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更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和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提振传承发展中华文明的志气、骨气、底气,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既是中国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现实要求。同时还有助于揭示和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具有旺盛且坚韧的生命力,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发展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使之形成了能够展示中华文明魅力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要在“体用贯通”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各种价值显现,进行凝练总结,如已构成人们精神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大同世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等价值理念,已成为中华文明标识的重要内容,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些都有着永不褪色的价值,其不仅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且也推动着中华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和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