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学文(河北师范大学教授),万劲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在科学家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在近现代科学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激荡中,科学家精神得以在中国落地生根。科学家精神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形成、发展和丰富中国科学家精神,为今天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起来的,具有系统的科学性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精神风貌的结晶。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形成与演进史、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秉承“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矢志报国、前赴后继,接续奋斗、创新创造,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批批志士仁人在艰难的条件下努力通过科学探索来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路,萌发了科学救国思潮,孕育了以“科学救国”为标志的科学家精神。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叶笃正等一大批杰出科学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怀揣科学报国的梦想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中,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形成了以“科学报国”为标志的科学家精神。改革开放之后,袁隆平、屠呦呦、黄大年等科学家秉承科教兴国的梦想接续奋斗,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科技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科教兴国”为标志的科学家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勇担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代重任,塑造了载人航天精神、载人深潜精神、中国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形成了以“科技强国”为标志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由此可见,中国科学家精神是在解决时代、国家、社会现实问题中不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不仅彰显了科学家群体智慧的结晶,也为当前乃至未来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科学家精神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的民族性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人文情怀,为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孔子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倡导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强调要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倡导的是严谨治学的态度;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朱熹提倡“格物致知”,强调观察研究和开放交流的重要性。中华传统文化还倡导以仁义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提倡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道德观,强调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奉献被视为高尚的品德。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为中国科学家精神中的“爱国、奉献、协同、育人”等内容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因此,中国科学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科学家群体中传承、融合与创新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科学家群体中的体现。
中国科学家精神在科技强国建设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不我待,要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性。”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科学家精神的强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攀登新的科技高峰、不断突破新的科技难题、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在科技强国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科学家精神,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北斗精神等。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始终是我国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关键法宝。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两弹一星”工程、人工合成牛胰岛、青蒿素研发、载人航天工程、新时代探月工程、北斗导航、FAST天眼工程等,都是依靠团队联合攻关、发挥群智群力的结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是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重要标志。当前,科学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各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不断加深,科学研究的组织化程度日益增强,跨界融合、团队协同、国际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厚植团队合作意识,形成集智攻关的强大合力;要坚持全球视野,秉持开放信任合作理念,为推动科技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本文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课题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