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2月13日,“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24·学术前沿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大厦举办。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央团校、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党校和科研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生等参加了论坛。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陶文昭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
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孙代尧教授作了题为《作为方法原则的“两个结合”》的报告。孙代尧认为,“两个结合”贯穿着“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拓展了“第二个结合”的知识视野。其一,何以能够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世界性的内涵,含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源不同,但存在高度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其二,应当怎样结合。“结合”不是“拼盘”,不是板块式拼接式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贯通融通式有机结合。其三,“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筑牢和拓展了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打开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文化空间。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周春明教授作了题为《从东亚国家现代化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思考》的报告。周春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视角看,现代化始于欧美。现代化在欧洲、北美呈片状结构。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多数处于进行时,即所谓南方国家。只有在东亚,现代化呈点状结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步入现代化国家行列。在推进同处于东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深入研究日本、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并进行比较,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第二,科技进步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引擎。日本、韩国现代化是紧随世界科技革命变革的结果。第三,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变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第四,大力推进实现人的现代化。
陶文昭教授作了题为《精准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报告。陶文昭认为,精准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第二个结合”。一是把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第二个结合”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所有的理论观点。二是把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的对象是“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一般的笼统的传统文化。究竟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是以唯物史观的标准着重从政治立场和社会发展来衡判。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目的。“第二个结合”不能在马克思主义“根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脉”之间制造分离和冲突,而是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郭凤海研究员作了题为《中西方不同社会历史背景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报告。郭凤海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一个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话题,蕴含着极具历史感和现实感的中西方传统和国情比较视域。其一,中国早期现代化在最接近其西化形式时陷入失败。中西方历史传统截然不同。其二,东西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具有完全不同的关联逻辑。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现代的又与中国优秀传统相契合。在长期的建设和改革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正确把握中国从古到今治理和发展模式的独特历史连续性和时代创新性,以“两个结合”的创造性视角,明确提出并不断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理论2023年度(北京)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组负责人尤国珍作了题为《当前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前言热点问题》的报告。尤国珍认为,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实现了新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呈现了新特点。整体来看,2023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经典理论问题研究与前沿热点问题研究相结合。二是系统性学理性研究与专题性专门性研究相结合。三是重要人物思想研究与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相结合。四是通史性思想史研究与断代史思想史研究相结合。本年度热点问题较多,关于“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等问题的研究,高度重视理论与理论史、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与一般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呈现出多样化研究的特点。但本年度也在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方面存在进一步的提升空间。
中央团校吴学凡副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价值》的报告。吴学凡认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探索、实践、推进、拓展,使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具有世界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而且具有自己的中国特色,成为新时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其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再次,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展现美好的未来。
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雷《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两个结合”深化发展》的报告。张雷认为,“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和引领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要把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两个结合”深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主题报告环节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等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廖作斌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为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的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此外,华北电力大学汪泽青教授会后还提交了《“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的书面文字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开展互动讨论会场
陶文昭最后作总结,他指出“两个结合”和中国式现代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相关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意义。本次论坛,各位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今后,学会将继续深入开展学术研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北京)学科学术发展报告的撰写工作,力争努力做出更好质量的研究成果,推进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供稿: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李淑琴,北京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杨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