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田鹏颖(东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心比黄金更可贵。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惧风雨,迎难而上,在世界经济的坐标系里,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愿与世界分享机遇的中国,一定能开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近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总结2024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系统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为扎实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为2025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持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打下良好基础。
越是面临复杂局面,越要把握大势、积极作为,保持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继续爬坡过坎、越沟迈壑,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某些疑虑,特别是对保持一定的经济发展速度信心不足。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审视、研究、判断。
1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审视需要科学世界观
观察、审视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透镜下进行。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速度,但不能唯速度看中国经济。对中国经济,不仅要看当下、看一时,更要长远看可持续的发展速度。重视速度,但不唯速度,更不能仅仅依靠一个速度指标作判据下结论,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遵循的辩证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进程,用速度压缩了时间,创造了发展空间。我们以奋进的姿态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必须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了新台阶,发展具备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体量今非昔比。当然,对于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确实需要有持续积累的经济总量作为重要支撑,确实需要保持一定合适的发展速度。2024年我国GDP同比增长仍然超越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增速仍位居前列。
我们必须明白,经济发展速度必须是高质量的速度,没有质量的高速度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作为一个数量指标,GDP标注的是量的概念,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经济不断被注入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相比于速度,评判经济好不好,我们更要看发展动力是否强劲、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看创新驱动力是否更强了、发展是否更协调了、开放水平是否更高了、老百姓是否更幸福安康了。
2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需要系统观念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不是结晶体,而是有机体。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是简单的决定和被决定的逻辑,而是复杂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非线性关系。因此,谋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方法论上必须实现从“重点论”、“两点论”向“系统论”转向,用系统观念这个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谋划和推动经济发展。简单地说,就是要在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建设维度看,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这就要求中国经济运行必须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外贸、稳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经济建设外部看,要在政治建设上,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稳定社会预期;在文化建设上,高扬党的文化旗帜,以自强不息、辉光日新,塑造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世界,完善文化产业经济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建设上,实现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只有以系统观念把握中国经济运行,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统筹协调、相互成就,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才能动力更足、环境更优、保障更好,才能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3以更坚定的信心鼓起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风帆
毋庸讳言,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我们要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鲜明提出,“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经济发展大势、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一系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磅举措的出台,必将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我们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继续发挥世界经济增长最大引擎作用。
正是这种战略主动和全局谋划,使中国经济始终稳健前行,有厚实的底气,有充沛的动力,更有不断汇聚的信心。中国经济在保持量的合理增长前提下,经济发展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高质量发展稳中有进的大趋势没有变。美国彭博社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计算得出结论,未来5年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中国经济的硬实力和韧实力,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志气、底气、骨气,长期以来一直为全球经济持续注入确定性。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经济攻坚克难、稳中求进的根本保障。正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评价:“这一制度所具有的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对全国资源的调动能力,是其他制度无法比拟的。”
信心比黄金更可贵。只要我们不折不扣地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惧风雨,迎难而上,在世界经济的坐标系里,一个迈向高质量发展、愿与世界分享机遇的中国,一定能开辟更加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