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鸿春(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并强调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加快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新时代新征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决定》指出,要“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通过土地、资本、劳动力及技术四大核心要素的协同改革,可以有效激发市场活力,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土地市场改革。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之一,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对于激活沉睡资产、优化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明晰土地产权是前提,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管理者的权益清晰界定,为土地市场的规范运行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打破部门壁垒,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不仅能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还能激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同时,加强土地市场监管,防止市场垄断和过度投机,确保土地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
资本市场改革。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对于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加强科创板、创业板等平台的建设,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途径,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提升市场包容性和透明度,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稳定。此外,推动债券市场创新发展,丰富债券品种,满足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力市场是连接企业与劳动者的桥梁,其效率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整体运行效率。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首先要打破户籍、地域等限制,促进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特别是针对新兴产业和技术变革的需求,提升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健全工资增长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关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发展,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所有劳动者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技术市场改革。技术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而技术市场的完善则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快技术市场建设,需要建立统一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完善技术评估、定价、交易等机制,确保技术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此外,还应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强化法治根基,构建公平产权保护体系。法治是产权保护的最坚实后盾。要健全产权保护制度,首先必须强化法治建设。一是完善法律体系。全面梳理和修订现有与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其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国内实际情况,特别是要加大对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等新兴产权类型的保护力度,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二是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健全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执法效率和公信力。加大对侵犯产权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震慑效应。同时,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执法合力,确保产权保护无死角、无遗漏。三是推进司法公正。加强司法体系建设,确保司法审判独立公正,为产权纠纷提供高效、公正的解决途径。完善诉讼程序,降低维权成本,鼓励产权主体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建立健全产权保护长效机制。产权保护不仅在于事后救济,更在于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管。因此,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一是完善产权登记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产权登记平台,实现产权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公开。通过完善登记流程,提高登记效率,确保产权归属清晰明确,为产权保护提供坚实基础。二是强化确权服务。建立健全产权确权服务体系,为各类产权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确权服务。加强对产权纠纷的调解和仲裁工作,促进矛盾纠纷的及时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三是优化维权机制。建立多元化的维权渠道和机制,鼓励和支持产权主体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多种方式解决纠纷。同时,加强对维权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其公正、高效运行。
关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产权保护。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产权保护尤为重要。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打破行业壁垒和地域限制,消除各种形式的所有制歧视和行政干预,确保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的市场准入和竞争机会。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出台更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政策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特别是在融资、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和支持。三是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政府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加强政企沟通平台建设,及时了解企业诉求和困难,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一是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特别是要加强对企业家的法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尊重法律、依法经营的理念。二是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通过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形成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良好氛围。三是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产权保护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积极参与国际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权益。
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聚焦前沿,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新态势,将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瞄准量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这不仅要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更要强化应用研究,特别是针对“卡脖子”技术的联合攻关,力求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打破国际技术封锁,保障国家安全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二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同创新。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科研资金分配机制,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推动形成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科研生态,促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进程。三是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全球视野。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础上,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通过加入或主导国际科技组织和项目,参与国际科技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培养新型数智人才。一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重构教育体系。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挑战,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因此,必须加快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育体系。通过设立交叉学科课程、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鼓励跨学科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具有宽广视野、深厚基础、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是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大力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而激励机制则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仅关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更注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和长远价值。通过完善薪酬分配、股权激励等制度设计,让优秀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热情,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端智能绿色。传统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与支撑,其转型升级不仅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三大关键词。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投入,采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等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占有率。通过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实现从“制造”向“创造”的跨越。智能化转型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改造与升级。构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精准控制与优化调度。同时,推动产品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升用户体验与服务水平。智能化转型不仅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与灵活性,还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与竞争优势。绿色化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挑战,传统产业必须加快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型。加强环保治理与节能减排工作,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通过实施能效提升工程、污染治理工程与生态修复工程等措施,构建绿色产业链与绿色生产体系。同时,加强环保意识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全员参与、共同推进的绿色发展氛围。
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的前沿方向,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加强产业规划布局与政策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措施是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前提与保障。政府应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变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政税收支持等措施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加强政策宣传与解读工作确保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实与执行。二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科技创新是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的核心驱动力。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创新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等措施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合作。产业链协同合作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通过构建产业联盟、举办产业论坛等措施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同时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发展。四是完善市场准入与监管体系。完善市场准入与监管体系是保障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应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恶性竞争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加大监管力度保障产品质量与消费者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