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罗贤宇(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是在反思发展现代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出场的,实现了对西方传统现代化路径的内在超越。基于此,以中西对比视域研究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的丰富内涵与理论贡献,有助于我们系统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
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
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从人类形成与发展的角度看,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从客观条件上依赖着各种环境因素,如空气、阳光、植物等各种资源,以及衣食住行、生产所需要的材料,保障了人类的繁衍发展。自然界提供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是现代化的动力源泉,只有保持自然界的有机循环和动态平衡,才能确保现代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哲学维度看,西方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文化,秉承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其基本逻辑是“主统治客”,强调的是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并在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成为人与自然关系建构的主导观念。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西方现代化把人作为主体,把自然作为客体,并把二者机械地割裂开来,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忽视了作为一个整体的自然本身的内在规律性。
在如何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与西方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不同,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原创性论断,更加强调人与自然不是彼此对立的对抗关系,而是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在本质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特征。西方现代化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为指导,将自然这个人类文明的“根源”变成了可以肆意掠夺的“资源”,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以“共同体”的高度来审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性认知和整体思维,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的弥合与超越。
以“人民至上”的生态价值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价值导向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促进作用。西方现代化是以资本增殖为价值核心的现代化,是为了满足其本国资本的增值及资产阶级贪婪的需要,这就表现为资本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榨取、掠夺自然和剥削工人进行资本扩张,最终导致自然的“贫困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遵循的是与西方现代化所践行“资本至上”完全不同的新逻辑,这就是“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其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聚焦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的生态环境问题,接续实施大气、水、土壤三大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高人民生态幸福指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人民群众的生态获得感、生态幸福感和生态安全感持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把人当作价值主体,始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积极回应人民生态需求,坚定维护人民生态权益,把依靠人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来源,让人民全面共享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成果,准确回答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对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价值导向的扬弃,突破了少数人利益最大化的西方现代化的藩篱,实现了以人本逻辑对资本逻辑的超越。
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生态发展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是影响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如何在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避免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是实现现代化必然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上,西方现代化奉行以掠夺和占有自然资源实现资本无限增殖的发展逻辑。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历程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选择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即在现代化初期以无限度地摄取自然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增长,待工业化基本完成后再进行生态治理或转移生态污染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黑色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基础之上,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全球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造成了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典型“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面对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生产资源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对立性。因此,西方现代化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视为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关系,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造成环境破坏。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重新审视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坚持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打通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多元渠道,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中国已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最大的国家、近20年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凸显了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实现了生态“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生态发展观,致力于实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双重目标,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难以克服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二元悖论,实现了发展观的深刻变革,为世界各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提供发展思路。
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世界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环境利己主义”的治理理念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已经进入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各国利益休戚相关、命运紧密相连。”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呈现相互关联性、日益复杂性和不可逆转性等特征,面对“人类如何面对全球性生态环境挑战”的世界之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摒弃了狭隘的环境利己主义,以胸怀天下的理论品格,原创性地提出了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生态世界观。生态问题与人类整体的前途命运密切相关。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应对和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秉持狭隘的环境利己主义理念。他们通过农业转移、产业迁移等手段,通过损耗后发展国家的环境成本来获取和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雪上加霜。从本质上看,西方现代化的生态治理理念是建立在逐利性、等级性和排它性的“霸权逻辑”基础上的,是以西方利益为中心的话语表达,实质乃是通过国际支配结构将资源环境压力转嫁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真正目的在于维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既得利益。
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狭隘的环境利己主义观念和单边主义的治理思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致力于解决全球生态环境保护难题,深刻认识到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提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与世界各国“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增进人类福祉、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积极倡导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持续推动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合作,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具有鲜明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怀,超越了环境利己主义、生态殖民主义、生态帝国主义等西方现代化价值观念,为推动构建人类美好地球家园提供了新理念新举措。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批判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资本至上”“先污染后治理”“环境利己主义”等狭隘的价值观念,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生态话语的思辨迷雾,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全面突破,打破了资本逻辑下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绝对话语权”,为后发展国家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为我们探索区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理论与实践观照。(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清泽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及其践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CKS03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