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肖祥(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人类社会发展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现时代,伦理学成为名副其实的“显学”或“第一哲学”。这是因为处于“共在”境遇中的我们对伦理学怀有一种持久而愈加热切的理论期待——身处“全球风险社会”时代的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有一个“伦理罗盘”加以明确定位;纷繁芜杂的社会生活需要一种能廓清问题、净化人心、拯救社会、共担人类命运的伦理力量给予清晰指示。由李建华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伦至理——协调的伦理学》(以下简称《人伦至理》),是一部具有伦理使命和情怀的伦理学理论创新著作,具有独特的致思路径、研究主题、逻辑架构与现实观照。
人伦至理:对“必然之理”的伦理学探究
对“理”的理解和阐释,是人伦至理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实际上也是伦理的合法性根据。《人伦至理》认为,伦理的合法性在于“伦理的本体是自然之理的延伸”“伦理的来源是血缘宗法的扩展”“伦理的呈现是人际关系的调节”“伦理的本质是利益关系的平衡”等四个递进升华的层面。每一个人都是“关系中的我”,在“关系”中存在,在“关系”中生活,也在“关系”中成就人的本质。在所有“关系”中,切关宏旨的是“利益关系”。这正是《人伦至理》意图阐明之“理”——真正意义上的伦理,其社会本质就是利益关系的调节与平衡。基于“理”的阐释,《人伦至理》呈现了清晰的学术旨趣——“利益关系是伦理学的根基”“均衡是伦理学的特殊协调方式”“和谐是利益均衡的伦理目标”,构成了“协调的伦理学”的主要理论主张。《人伦至理》之“理”的阐述,不仅仅是旨在揭示关系人之生存境况之“理”,更重要的是基于此揭示伦理学究竟“应该何为”之“理”。
在现时代,一方面,利益已经成为关系人之“本真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对人之利益的肯定,就是对人之人格、尊严、权利、和价值的承认。我们身处“利益矛盾之网”当中,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矛盾、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的矛盾、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的矛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利益的矛盾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鉴于此,《人伦至理》倡导“要在理性的审慎中保持伦理之爱,在伦理之爱中坚持利益均衡的和谐”。这种“有温度”的伦理学研究,正是怀有“伦理信仰”的伦理学人对现实的热切的伦理关怀。
求人伦之道:伦理问题研究的学术体系创新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战略任务,学术体系则规定着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并反映着学科的发展逻辑与规律。学术体系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有机统一、相互推进,《人伦至理》对“人伦之道”研究的致思路径与方法运用体现了二者的统一性,从而完整呈现了“一种利益均衡的伦理学”的学术体系架构。当然,《人伦至理》不是为体系而体系,而是基于具体的伦理问题,特别是作者在完成“道德原理”分析之后,重新思考区别于道德问题的伦理问题,形成了研究系列。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系列研究,才是学术体系创新的根本。
基础理论问题的廓清构成学术体系发展的基本要素,支撑起学术体系的框架并使学术体系更加丰满。《人伦至理》通过深入研究伦理的合法性、伦理的实体与虚体、伦理的共相与功能、伦理法则的生成与适应、伦理的协调机制与领域等伦理哲学问题,以及伦理的时代嬗变、伦理的应用、伦理实现的机制、当代中国面临的重大伦理关系等重要现实问题,从而建构起一种“从规范到协调”、有别于传统伦理学的伦理学新类型或新范式。这样一种新思路,不但体现了当代伦理学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当应用伦理学成为当今世界伦理主要形态之一的时候,彰显伦理的协调功能就显得特别重要。与此同时,统筹发展和全面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如果要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自主性中国伦理学知识体系,建立一种协调的伦理学无疑是正确的选择。更何况当代社会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利益矛盾复杂化,社会风险加大,需要有一种具有包容性和灵活性的伦理学来应对错综复杂的伦理生活,确保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
学术体系的建构依赖于对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并不断展现学术体系的逻辑规律和理论旨趣。《人伦至理》对诸多伦理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对伦理范畴进行语言学的重铸和修饰,也不是囿于语言学的框架分析和概念表述,而是遵循中国哲学“体”“相”“用”“理”“养”的内生逻辑,从“存在论”“法则论”“主相论”“机理论”和“摄养论”五个维度建构起了“协调的伦理学”的学术理论体系,从而使“利益均衡之学”既具有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特色,也具有了对实践观照的“价值自觉”。
至和美之理:伦理话语的价值功能与实践追求
《人伦至理》另一个显著的学术特色就是对概念范畴、词义语义、话语性质等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界定,从而彰显伦理学话语的时代特色和价值功能。
从话语建构层面而言,《人伦至理》运用逻辑学方法论,将伦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基本问题、具体问题和扩展问题等四类问题定位于利益关系问题,从而使得在概念生成、话语判断、逻辑推理中确立话语知识的真理标准和言说方式理性标准具有了坚实的基础。例如,《人伦至理》提出“伦理学研究就应围绕协调利益关系功能,并从知识伦理学、价值伦理学和生命伦理学三大领域展开” 。其话语建构和创新,既避免了经验论忽视理性而把经验看作是知识、将伦理话语创新等同于语言材料堆砌的弊端,又避免了唯理论认为依靠理性进行逻辑推理得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将伦理话语建构视作逻辑演绎或封闭的理论搭建而脱离现实生活的缺陷,从而展现了伦理话语的对理论问题的解释力。
从话语价值层面而言,《人伦至理》展现了伦理话语所应具有的鲜明现实批判功能和现实价值向度。无论是对“公平与效率”的经济伦理思考,或是对“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政治伦理探究,或是对“发展与稳定”的社会发展伦理分析,或是对“生存与生态”的生态伦理剖析,都尽显伦理话语的价值关怀。《人伦至理》话语价值的特色,就是要强调伦理话语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价值展开、价值澄明和价值引领,从而展现了伦理话语对现实的引导力。
从话语实践而言,《人伦至理》话语特色还表现为以话语阐释现实、以话语指示实践。在“摄养论”部分中,对风险社会治理、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时代命题和前沿问题的高度关切,正是聚焦我们生活世界中热点的伦理实践问题。伦理话语如果脱离生活实践,必然会沦为话语形而上学,伦理学研究就会沦为自成一隅的“纯学术”或“书斋问题”,从而禁锢了自身的生命力。由此而言,《人伦至理》确证了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功能——“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从而展现了伦理话语对实践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