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曹文宏(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大基地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七个聚焦”的分领域改革目标,其中一条就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决定》从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个方面,系统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以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基本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意在“改革”,重在“深化”,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这就要求,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逐步完善好、健全好同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生态文明体制。
以钉钉子精神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线。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体系是“刚性约束”,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其中,基础体制是根基,建立健康的、稳定的基础体制,能够确保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扎实牢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运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构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将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建设作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相继推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制定几十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改革方案,建立健全包括资产产权、资源节约、环境治理、生态保护、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生态文明制度,形成“1+N+4”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设立基础性、前提性和持续性的体制框架。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尚处于新旧更替、以新代旧的转型期,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我们抓住关键、精准发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靶点,以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为起点,继续对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机制加以改革,推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首先要从体制机制这一保障层面入手,系统部署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因此,必须实施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检测和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国家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等,从而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构建生态文明长效机制,为推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以钉钉子精神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旨在以高效的、精准的现代化治理手段,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以污染防治为抓手,开创出全链条、一体化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布局,构建出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的现代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不断巩固领导力量、压实主体责任、激活市场作用、完善制度体系、搭建相关平台,稳步协同推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治理,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取得重大成效。
生态环境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能半途而废、消极懈怠,必须聚气聚力、稳扎稳打。近年来,尽管随着《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我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和治理成效都有显著提升。然而,对标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无论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方面,还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短板。这就要求我们强化系统集成、协调高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进而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因此,要协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明晰职能责任、加强监督管理、激活市场活力、强化法律保障和政策引导,以钉钉子精神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从“管理”向“治理”的重大转型,从“单一治理”向“协同治理”的重大整合,从“治理”到“治理体系”的重大进步。
以钉钉子精神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全面且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只有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才能确保显著的改革成效。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基础体制和健全治理体系是前提。要推动二者发挥实效,必须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实现“方式方法”和“目标方向”的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需求,引领全社会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我国始终以“绿色”为先,以“低碳”为擎,初步构建了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加强规范引导、完善激励政策、提供配套支撑,逐步形成了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旨在培育发展出以绿色化、低碳化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也推动着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然而,推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型,以“绿色低碳”完全代替“高消耗、重污染和低效率”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主要表现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仍处低位、高耗能高排放发展仍有势头、绿色低碳技术运用不太成熟、绿色低碳理念普及尚待加强等。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以钉钉子精神强化绿色政策作用、建立绿色标准体系、优化绿色产业结构、加强绿色制度设置,实施一系列同经济发展、资源节约、节能减排、能源转型等领域密切相关的机制性举措,为继续扎实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机制动力,更好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