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亚峰(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林燕青(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贯通起来,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经由“结合”而成的新文化生命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实现了体与用、理论与实践、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融合,体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协调共生。马克思曾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也就是说,在马克思看来,精神和物质是一对共生词,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生活的‘补齐’,反映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二者在一定意义上协调共生,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协调、不平衡性的情况。比如,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而精神文化领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要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理解其精神实质和时代价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现代的内涵和元素,使其能够契合当代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丰富人们的精神产品供给。逐步缓解精神文化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产品创作导向,关注人们的兴趣爱好和需求,为人民提供符合时代要求、高质量、有内涵的精神文化产品。二要加强文化精品建设。目前,我们文化精品建设的内容不够丰富、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形式比较单一,很难形成文化精品建设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创新化。要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高人们的艺术创作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着力,在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上下功夫,提供符合人们审美需求和文化素养的文化精品。三要把人们的精神需要作为市场的风向标,注重市场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了解人们的精神产品需要,精准供给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同时,要注重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提高精神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构建网络精神生活和谐家园。网络精神生活和谐家园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的一批共同参与、分享、交流相关话题和兴趣爱好等的虚拟社群。以青年为主的虚拟社群,可以探讨哲学思考、心灵成长、艺术鉴赏等各种精神层面的话题,形成了一种和谐共生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方式,具有多样性和信息的共享性等特点。网络精神生活和谐家园的构建,一要建设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环境的监管制度建设,把握网络主体和网络客体的动态变化,探索政府、网络主体和网络客体的联动路径,加强网络信息的筛选、审查,过滤低俗、暴力、虚假等不良信息,有效推动网络文化资源的正面性、有效性和实用性。二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平台,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化艺术创作等活动,获取多样化且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的精神生活内容,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性需求,缓解人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三要充分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网络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因科技的异化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把握网络文明建设的规律,根据网络文明的历史性、传承性和共生性等特点,打造健康的网络文化,共同构建网上精神家园。
精神文化生活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基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激活文化创作热情,以更多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研究”(FJ2024Z016)成果;福建省社科联基金项目“日常生活视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建设研究”(FJ2022B00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