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月7日至9日,北京大学第十五届未名论坛暨全国马理学科博士生高级研讨班隆重举办。本届未名论坛主题为“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共设有18场活动:开幕式、闭幕式、1场中西马学术对话会、1场院长论坛、5场学术沙龙及9场学员论坛。本届论坛全程以线上方式举行。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主持。他指出,本届论坛邀请全国高校顶尖学者、资深编辑,从多学科、多维度深入研究与探讨时代问题,为参会学员搭建了互学互鉴的舞台,为全国马理学科师生呈现了一次丰富的思想盛宴。
会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安钰峰指出,本届论坛紧跟时代脉搏,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交流,为学科的繁荣发展注入动力。
内蒙古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达胡白乙拉指出,本届论坛以“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携手北京大学及各友好单位一道架起学术交流桥梁,让全国学子有更多机会参与前沿议题的探讨,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席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监事郝立新指出,在运用大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时要把握三个关切,即要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明的特性影响了中国道路的特性;要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注意到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构建。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郝清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之际,应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科学方法,既要以宽广的胸怀来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也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思想资源,大力推进思想世界、精神领域的现代化进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简要回顾了未名论坛的发展历程,对于未名论坛的未来发展寄予期待。他指出,14年来,大批未名论坛学员成长成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塑造了一块具有引领力、号召力的学术品牌。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宋朝龙对本次活动日程进行了介绍。他指出,本届论坛聚焦“大历史观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邀请全国高校顶尖学者、资深编辑,整合汇聚多方资源,从多学科、多维度深入对时代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为参会学员搭建了互学互鉴的舞台,为全国马理学科师生呈现了一次丰富的思想盛宴。
开幕式结束后,论坛举办中西马学术对话会,由教育部原社科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杨河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徐世澄,列宁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东,中央编译局原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金海,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王杰,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了多维审视与讨论。
徐世澄介绍了拉美现代化进程的现状,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的启示:要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战略;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市场经济体制;要精准解决贫困问题;要坚持和扩大开放;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形成一个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的坚强的领导核心;要处理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王东指出,全球大历史具有五个起源期,分别为人类起源期,智人、现代人起源期,文明、国家起源期,现代化起源期,人类文明新形态起源期。把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民族精神发掘出来,能够成为创造世界新型文明的富有东方魅力的源头活水。
杨金海指出,马克思的全球史观具有全球文明观、历史形态理论、现代化思想、世界体系理论、世界经济中心理论等内容,是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源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对苏联模式和西方资本主义道路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中华民族发展高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高度和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重要意义。
王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开辟了新的空间、培养了优秀人才、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人类文明交流互鉴。
此外,研讨班分别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的大历史观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古代制度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探索与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新时代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等五个主题展开研讨。
据悉,本次未名论坛举行期间,来自全国44所高校的101名正式学员全程参与学习。未名论坛还开放线上旁听渠道,三天内各场活动累计参会人数近5000人次。(供稿:刘泽乾、朱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