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高瞻(嘉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来,学术界对话语体系的研究呈现出明显增长的态势,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其中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融通视角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一书以话语融通为研究视角,旨在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生活话语三者之间的小融通以及中外话语体系概念的大融通。作者首先探讨了从语言到话语的发展历程,其中蕴涵了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是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之后作者就中外话语体系如何融通作出了自己的阐述;最为重要的是本书在结尾部分论述了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问题,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当下提升中国故事网络传播力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融通思维提升中国故事网络传播力,首要的是讲述中国故事时在叙事视角上要聚焦大众生活实践。普通民众自身的生活实践由他们的经历构成,这种经历也许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书中指出,中国好故事素材的挖掘要立足中国现实。中国故事进行对外传播要以发生在普通民众身上的各种事情作为主要素材,从平行视点的角度使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淋漓尽致地得以呈现,让广大受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一方面,要推动中国故事的传播主题和传播内容生活化。中国故事网络传播要以小切口讲述大故事,将蕴含于平凡百姓生活中的行为逻辑与国家倡导的科技强国、乡村振兴、爱国守法等大政方针、宏大叙事进行结合,通过展现新时代中国公民个人的人生历程擘画出全体中国人民对当下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另一方面,传播中国故事要提及其他国家人民如今的生存现状,使中国故事产生更强的感染力。书中指出,要凸显中国故事的世界性意义。目前,我国人民通过不断奋斗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同时也要注意到,世界上仍有一部分国家的人民正在遭受由于接连不断的战争而带来的痛苦,他们流离失所,急需要得到各方救助。因此,在传播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要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向往融入进去,通过设置国际热点话题达到引起国人与海外受众的情绪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
以融通思维增强中国故事网络传播力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实现叙事主体的多元化。书中指出,叙事主体主要由官方与民间两方面构成。一方面,官方权威部门及相关人员要协同推进讲好中国故事。媒体记者应深入基层,从日常发生在大众生活中的点滴中挖掘好素材、提炼好故事;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相关专家学者要将已经掌握的各种思想资源进行融会贯通,形成富有特色的专门的话语体系等等。另一方面,民间主体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往往也可以起到较为独特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实际上,民间主体讲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可与信任。要鼓励大众利用自媒体与新媒体创作、传播故事,让海外受众以民间渠道传播的方式真切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除此之外,要加强官方与社会大众两个传播主体间的密切交流,促进共享话语资源、共建传播渠道。综上所述,中国故事的传播不能仅仅依靠官方传播的单一模式,而要逐步向全民传播模式倾斜,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积极争做传播中国故事的一员,从而形成政府主导传播,社会大众、企业及高校参与传播的新局面。
融通思维要求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对象要精确化。书中指出,新时代加强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要在传播理念、传播渠道等方面多下功夫。一方面,要改变以往“人找故事”的传统传播思路,进而推动向“故事找人”的现代传播思路转变。纸媒时代传播主体的工作模式大都是“遍地撒网”,新媒体时代这种工作方法应该得到转变。“故事找人”的关键在于传播内容的精准定制,这就要求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利用算法与体感互动等智能手段精准捕捉海外受众的个性化媒介行为,直击“痛点”与“痒点”,实现精准推送、分众传播,还可通过网络媒体开展中国故事的伴随式传播,为广大海外受众获取相关信息提供方便快捷的渠道。另一方面,中国故事的传播要由“单向读白”转变为“多向对话”。以往的纪录片、专家讲座、人物访谈、展厅讲解的传播模式均为独白式,现在均可凭借线上访谈、网络直播、弹幕视频等方式增强对于中国故事作品的交互性,吸引广大海外受众积极主动参与交流对话,鼓励他们以评论、点赞、转发等形式对中国故事的跨文化传播作出反馈,并且可以根据受众的评论对宣传策略加以调整,同时呼吁海外受众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中国故事进行再诠释与再构建,使互动成为传播中国故事过程中的新常态。
以融通思维提升中国故事网络传播力要实现叙事方式技术化。书中指出,人们如今的感受与认知受到科学技术和新兴传播形式的深刻影响,要熟悉新媒体,充分顺应海外受众的互联网思维以及阅读习惯。一方面,要竭力打造可视化的中国故事传播场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虚拟现实技术将真实世界复制到元宇宙,塑造出虚拟与现实相交融的社会形态。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可通过VR、AR、大型3D屏幕等硬件设备进一步丰富中国故事的展现形式,要以数字技术将中国文化、中国风貌、中国气度视觉化,以此来调动受众的多维感官,实现叙事场景虚实共生,让受众在沉浸传播的情境中产生真情实感,从而对中国故事充满回味。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故事进行创作。在故事素材的采集方面,可利用传感器、大数据拓宽采集范围,扩大采集视野,实现中国故事的智能采编;在中国故事的内容生产方面,要实现智能机器对传播内容生产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以高效率处理、整合相关素材,帮助传播主体从以往较为固化的传播内容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推动传播内容质量不断提升;在传播内容推送方面,依托自身推荐机制实现精准分发,提升传播效果。
总而言之,《融通视角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一书为日后学界对话语体系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今后更好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新思路,是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