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敢(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在数字经济的深化过程中,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数字治理的跨学科视角,构建数据流通市场的基础理论与治理方法,对于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升数据治理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创新
在现有学术研究中,数据流通常被视作经济交易过程,侧重于市场机制与交易行为。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不仅是经济资源,更是社会互动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媒介。传统经济学理论往往忽视了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在数据流通中的作用。从一定程度看,传统经济学理论固守数据作为经济交易的资源,忽视了数据流通的社会和文化功能,而基于数字治理视角的理论更新能突破这一局限,将数据流通纳入更广泛的社会互动和文化建设范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和跨文化的数据流通模式成为关键。如何构建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和国家背景的数据治理模式,成为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据流通的多维度定义:经济资产与社会资源的双重视角。传统经济学视数据为一种商品或资源,但随着数据重要性的凸显,将其视为“社会资产”同样具有价值。在此视角下,数据流通不再是单纯的经济交易过程,还强调在促进社会网络构建中的独特作用。从经济属性与社会功能看,数据不仅是交易和增值的经济资源,还承载着社会关系、文化价值和社会信任的建立,是促进社会互动和凝聚力的重要工具。从资源配置与关系构建看,数据流通不仅需要高效配置其经济资源属性,还要注重促进社会信任、合作与共享,推动社会资本和关系的形成。
基于数字治理的跨学科理论整合。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流通市场的治理逐渐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议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数据流通需求,因此,基于数字治理的跨学科理论视角能够为数据流通市场的治理提供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框架。这一框架需要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全面解析数据流通中的多维关系,揭示内在机制,为数字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
从信息科学与治理理论的跨学科整合看,在数字治理领域,数据流通市场的治理不仅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还需要科学的治理框架来保障高效、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信息科学为数据流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了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和分析过程,为数据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治理理论则侧重于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数据流通的各方主体,保障信息的流动遵循既定的规则与机制,确保市场透明、公正、有效。因此,信息科学与治理理论的结合,不仅能够提供技术解决方案,还能为治理模式提供理论框架,从而为数字治理提供创新的治理模式。
复杂性与简化: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作为涉及多方主体、多重关系的复杂社会现象,数据流通治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挑战。数据流通的多维性和跨领域特征在治理过程中充满复杂性,涉及的数据所有权、使用权、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问题,需要多方协作和综合考虑。为了应对这些复杂性,必须将理论中的高度抽象与复杂的实践问题进行简化和结构化,形成适应现实需求的治理框架。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理论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模式,简化应用过程中的复杂问题,提高数据流通市场治理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与执行力。这一转化不仅能够降低治理成本,还能提升治理效率,确保数据流通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
治理框架创新与应用
数据流通市场建设需要结合社会动态和数字技术的进步,开发多维度跨学科的数据治理模型,构建透明度、问责制与社会责任等要素相结合的治理框架。此框架不仅推动数据共享,还注重提升社会信任,促进社会资本的构建,为数据流通市场的有效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创新与传统:创新与传统的结合是提升治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通过将创新治理框架与传统数据治理理论进行对比,可以有效识别两者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创新治理框架注重灵活性与适应性,能够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创新与传统的优势,不仅可以优化治理模式,还能提高数据处理与管理的精准度,进而实现更高效的社会治理目标。
社会责任与市场效率:数据流通市场的治理不仅要提高市场效率,还需要关注社会责任,确保在市场运作中不会牺牲社会公平和公正。新的治理框架应确保治理过程中各方行为的透明,并通过问责机制确保数据流通的合规性和公正性。
潜在影响力
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新数据流通市场治理框架立足于为国内数据治理政策提供重要参考,尤其是在平衡创新发展与社会公平、隐私保护等方面。通过创新的理论框架,为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确保政策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在推动数据共享的同时,要保证隐私保护和社会公平,找到平衡点,推动创建可持续的数据治理环境。
提高组织效率与决策能力。有效的数据治理能够提升组织的运行效率,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例如,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需要兼顾合规性与社会责任,确保数据流通活动符合社会责任和法律规定,维护公众利益。
促进社会凝聚力与信任建设。数据流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体现,也是社会互动的产物。通过加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和合作,有望提升社会的凝聚力,增强公众对数字经济的信任。这将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目标,如促进社会正义、提升透明度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服务“数字中国”建设。数据流通市场的治理涉及经济效益、社会公平、创新发展和文化规范等多维度问题。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流通治理将变得更加复杂,创新的治理框架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数据流通市场的治理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公共性问题。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变化,数据流通的治理方法还需不断迭代与完善,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全球性挑战。
为此,需结合多学科的理论视角,提出一套创新的治理框架,并通过严格的实证研究验证这一框架的科学性与实践价值。数据流通市场的有效治理,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组织效率,还能增强社会凝聚力,为“数字中国”建设和全球数据治理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