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垠红(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院长、教授);苏源(福建师范大学法学研究所科研助理)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创新探索管党治党的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其中明确提出“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充分展现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为全党进一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切实把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的要求落到实处,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开创新局面。
自我监督是党实现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自我监督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从党的一大提出地方委员会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到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对党内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自我监督贯穿于党的各个历史时期。进入新时代,自我监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它不仅是党永葆生机活力的关键,更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实现全面领导的重要保障。
自我监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党的立身之本、发展之基,也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自我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党内存在的问题和偏差,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最前列。党员领导干部通过自我监督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坚强保障。
自我监督是提升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全面领导与长期执政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自我监督是党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不断磨砺自身、提升能力的重要法宝。党通过自我监督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和监督,构建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坚固防线;督促党员干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确保党的各项决策部署得以精准高效落实。自我监督为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的持续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确保党始终能够成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的坚强领导核心。
自我监督是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重要保障。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党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自我监督是党巩固民心、联系人民的关键机制。党通过严格的自我监督,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树立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的广泛赞誉与深厚信赖,为党实现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让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根基更加牢固,力量更加磅礴。
人民监督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保障
人民监督是党外监督的主要形式,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不可或缺的力量。人民监督的思想源远流长,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窑洞对”中就深刻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为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防止腐败滋生提供了重要启示。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从制度上保证了人民群众依法拥有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的权力,赋予了人民监督新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
人民监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手段。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人民,用得不好则会损害人民利益。历史上无数事实证明,当权力失去监督,腐败便如影随形,人民的利益必将遭受严重损害。作为最广泛、最直接的监督方式,人民监督能建立起对权力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监督网络,筑起遏制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坚固防线。在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下,党员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时刻处于人民群众的视线之内,任何偏离正轨、违法违纪的行为都难逃群众雪亮的眼睛,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服务于人民、造福于人民。
人民监督是增强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始终是我们党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可靠的依靠。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人民监督正是加强党群联系、增强群众基础的重要途径。通过人民监督,党能够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广泛听取和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赢得人民群众内心深处的拥护和爱戴,激励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
人民监督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动力。自我革命是党永葆生机活力,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必由之路,人民监督则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动力。党通过人民监督,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不断清除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清除队伍中的腐败分子和不良现象,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完善制度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创新理论和实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党员素质和能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
自我监督与人民监督,作为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两种重要形式,虽然在形式、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在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中展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共同构成了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自我监督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党内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净化,要求党员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党的宗旨和使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勇于自我革命,实现自我提升。人民监督是党外监督的重要形式,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和制约。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的监督和评价是党改进工作、提升能力的重要依据。
自我监督与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是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法宝,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关键所在。自我监督与人民监督相结合强化了党内监督的力度和效果,拓展了党外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形成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合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共开展多轮巡视巡察,发现并整改问题数以万计,有效遏制了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党员领导干部通过自我监督激发自律意识和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推动党内监督向纵深发展,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打下坚实的基础。人民群众的监督,既是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和鞭策,也是对党组织工作的推动和促进。人民监督通过网络问政、政务公开等多重渠道,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行权用权,对党的政策执行、干部作风、社会治理提出批评建议,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督促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不断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向纵深发展。每年各类监督平台收到的大量举报和建议,成为党改进工作、优化决策的重要参考,有效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内外结合、双轮驱动,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保障。
贯彻落实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党的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进程中,要不断深化自我监督与人民监督的互相结合,正确把握和贯彻落实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完善自我监督体系,强化党内自律。坚持以党章为基石,落实民主集中制,构建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升党内法规的权威性及执行力度,为自我监督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构建包括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在内的党内监督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监督制度,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明确监督的程序方式,形成有效的问责机制。加强党性教育、廉政教育,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激励党员自觉接受监督,始终对党忠诚、为民负责。
拓宽人民监督渠道,增强外部他律。明确人民监督的范围、方式和程序,拓展人民监督权力的渠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动智能化监督系统建设,提高人民监督的时效性和精准性。促进党内监督与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各类监督的协调联动机制。在设立举报电话、举报网站、举报信箱等传统方式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时代特点,拓宽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借助媒体宣传、政策解读等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对人民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党的自我革命中来,共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促进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公开制度,适时向党外民主党派、人民群众通报和公开党的自我革命的相关信息,让人民群众了解党拥护党,积极参与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建立健全监督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督过程公开、确保监督结果透明,让人民群众了解监督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及时处理和反馈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线索,有效运用监督结果,推动党内外信息沟通共享,促进党内外自我监督、人民监督协同配合形成监督合力。推动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的深度融合,将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网络,推动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深入践行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九个以”的思想内涵,坚持自我监督与人民监督一体发力,不断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质效,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开创党的自我革命新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3ZDA12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