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盛朝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政策室主任、研究员)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投资于人”,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宏观政策导向的进一步聚焦和优化。
创造长期价值
“投资于人”是指将资金资源投入人的能力提升、健康维护、职业发展和潜力开发中,通过加强社会保障、改善收入、提高生活品质以及鼓励创新等,促进个体能力的提升,增强人的生产力、创造力和活力,进而创造长期价值、增进社会贡献。
“投资于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投资于人”能够显著提升生产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现代管理学理论认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显著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国内外科技创新领军企业每年都会投入资金,加强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投资于人”能够提高人口发展质量,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增长。
“投资于人”是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无论是技术的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还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都离不开人的努力和创造性作用的发挥。“投资于人”有助于提升劳动者技能、增长劳动者才干、激发劳动者创造力,催生一大批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战略型人才、企业家人才以及掌握现代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它既能够推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又有助于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并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推动产品质态、要素质态和产业质态变化,实现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发展质量变革。
“投资于人”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路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国民经济活动往复循环。其中,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分配是产品得以进入流通的前提;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消费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既是社会再生产的终点,也是新一轮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投资于人”既可以创造供给,也可以扩大消费。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加快弥补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领域短板,积极支持扩大就业,有助于实现在惠民中发展、在发展中惠民,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投资于人”既可以促进个体成长和价值实现,也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增强凝聚力和共同发展;既有助于人的干事创业能力提升,也有助于实现人的精神富足;既有助于提升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既有助于培养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也有助于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投向哪里
“投资于人”涵盖教育、医疗、就业、消费、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共服务优化等多个领域,需要宏观政策进一步加力给力,构建人力资本优先的发展生态。
第一,经济政策明确“投资于人”导向。适应发展阶段变化,加大对人力资本、家庭生育、生活质量等投资。把扩大消费和增加有效供给结合起来,适应消费升级的高端化、绿色化、服务化、智能化、融合化等趋势,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旅游、养老、托育等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加个性化、多元化优质服务的供给,既扩大有效投资,又释放消费潜力。
第二,科技政策坚持“投资于人”导向。深入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调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项目、科技计划等组织实施机制,推动科技项目遴选从“评项目”到“评人”转变,给予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长期稳定支持,提高资金集中度。
第三,教育政策突出“投资于人”导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培养拔尖人才。逐步扩大“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招生规模,布局建设一批“双一流”高校新校区。支持企业创办新型研究型大学。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继续办好特殊教育、继续教育、专门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第四,社会政策体现“投资于人”导向。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更大力度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大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本提升等方面投入,对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的企业实施激励和补贴,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科技创新薪酬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完善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促进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同步。
总之,“投资于人”既是对人的投资,也是对未来的投资;既是对个人的投资,也是共赢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