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秋(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一鸣(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基地特聘研究员)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核,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文化不仅是东北振兴的精神标识,更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通过文化赋能,东北正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经济硬实力。面向未来,文化必将以其独特的力量,成为促进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动能。
文化资源赓续提供精神动能
文化资源的历史赓续是精神动能的源头活水。东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冰雪文化等异彩纷呈。红山文化等展现出东北悠久的历史渊源,工业文化则见证了东北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辉煌历程,民俗文化蕴含着东北各民族独特的生活智慧,冰雪文化更是凭借独特的自然景观成为东北极具吸引力的文化名片。从金代“暖砚”、辽代“捺钵”制、清代八旗“冰嬉”,到鄂温克族驯鹿雪橇、赫哲族冰下捕鱼,延续至今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形成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区域振兴注入深层次的精神动能。
龙江“四大精神”的传承是精神动能的升华。龙江“四大精神”是黑龙江省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四种伟大精神,包括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着重强调,要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以此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激发干事创业的澎湃热情。东北地区要深化理论学习,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让党员、干部紧密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提振精神、增强信心。回溯往昔,东北抗日联军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史,在冰雪绝境中铸就精神丰碑;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核心内涵的北大荒精神,与冰雪文化深度交融;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冰与火的严峻考验中淬火成钢,是“冻不死”的钢铁意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东北的发展不懈奋斗,让精神动能在传承中不断升华。
冰雪经济的实践创新是精神动能的转化机制。冰雪经济的实践创新,在与文化资源的深度融合中塑造了独特的文化品牌,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文化自信的关键支点,正在成为强大的精神动能转化机制。在实践中积极打造特色冰雪项目,如建设现代化的冰雪主题乐园、举办冰雪赛事等形式,不仅是产业层面的拓展,更是精神价值的挖掘与转化。此外,冰雪旅游热潮不仅推动了经济复苏,还带动了对红色教育基地关注度的提升,折射出消费者对历史与文化认同的深层次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动能
文化产业以其独特的经济属性与创新特征,正在为东北振兴注入新的经济动能,推动区域经济实现价值跃迁。通过文化要素重构生产结构,文化产业助力东北地区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为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
一是通过打造冰雪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据统计,2025年春节期间,黑龙江省累计接待游客2626.3万人次,实现游客消费336.5亿元,其中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191.5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花费均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文旅开发,极大地带动了冰雪装备制造、旅游服务等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使整个黑龙江省形成了完整的冰雪经济产业链。哈尔滨旅游热的示范效应表明,当文化资源与现代产业体系深度融合时,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能。二是借助文化赋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因地制宜,由技术创新实现革命性突破,由生产要素创新实现更合理配置,由产业创新实现深度转型升级。哈尔滨马迭尔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推出《遇见·哈尔滨》江上沉浸式演艺,以三艘千吨驳船为载体,结合多种表现形式和科技手段,展示城市风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长春电影制片厂作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将电影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打造了长影世纪城等文旅项目,成为长春乃至吉林的重要文旅名片。这些案例表明,文化产业可以通过注入文化基因,打破传统产业的技术路径依赖。
文化传播交流提供开放动能
文化传播交流作为知识流动与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渠道,正在重塑东北地区的开放格局。通过文化纽带深化区域合作、拓展开放空间,东北正以文化为桥梁,融入国家“向北开放”战略,为全面振兴注入开放动能。
一是文化传播交流有助于促进东北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2025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设计和建设充分融入传统文化、亚冬会元素和冰城特色,同时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全球云直播,构建起跨越大洋的虚拟文化共同体。这种虚实交织的空间生产,使松花江畔的冰雕艺术转化为全球网民共同参与的文化事件,突破了地理边界对东北开放的物理限制。文化传播有效消解了地域文化认知壁垒,创造起情感共鸣的传播通道。二是文化流动的空间重塑具有显著的资本虹吸效应,人力财力物力的凝聚能够激发东北的创新活力。近年来,哈尔滨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举办中俄博览会、哈洽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品牌活动,与28个国家的37个友好城市深化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长春借助举办中国长春电影节契机,集中宣传推介长春市文化产业优质资源、特色品牌,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环节,26个项目签约落地,项目总投资达46.88亿元。这些文化平台的持续运作,构建起东北地区国际化的文化交往网络,不仅提升区域能见度,更通过文化资本的国际流通,吸引全球创意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正以多重动能驱动东北全面振兴,形成“精神传承—产业升级—开放协同”的发展格局,推动东北地区实现从传统工业基地到现代化经济强区的跨越式发展。冰雪经济、文旅融合等新兴业态的蓬勃发展,不仅使冰天雪地绽放勃勃生机,更展现文化驱动的无限可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了区域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