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石立春(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新时代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持续强化思政引领力,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对于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思政引领力点明了培育时代新人的前进方向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首先要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往哪里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教育发展方向必须与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相结合。2024年9月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将强大思政引领力置于教育强国“六大特质”之首,定位为“领航舵”和“定盘星”,实质就是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保教育事业真正为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时代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归根到底要落脚到、体现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上。全国教育大会强调“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就是要从培养强国先锋、复兴栋梁的战略高度出发,坚守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持续擦亮思想政治教育的底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增进价值认同,自觉运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
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全国教育大会对“思政引领力”特质的突出强调,并非将教育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让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其他各环节、各领域、各层次的具体教育工作,而是强调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相统一,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对于时代新人培育的政治保障、凝心聚力、夯实根基功能。具体来说,要求人们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以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的深度耦合,并依托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的持续打造予以实现,让新一代青年在增强体育锻炼、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公平对待中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形塑思政引领合力
坚持守正创新,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积极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核心的课程群高质量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学模式、注重话语转换,持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引领作用;要树立智慧思政育人理念,动态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与思想状况,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和信息化教学服务,不断提升思政课数字化水平,焕发思政课教学发展新活力等。
不断优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持续推进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是锻造思政引领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坚持知识教学、技能传授与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相统一,从逻辑思维训练、优良品质培育、精益求精态度打造等方面,深挖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进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呈现形式,积极探寻课堂教学的多维情境,以专业教学与学习生活的紧密结合阐释抽象理论,以沉浸式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实现知识技能学习与品格思维形塑的有机统一。
注重协同效应,全面拓展时代新人培育新格局。要坚持党建引领,统筹教学、管理、科研等多领域思政育人元素,不断提高师生党支部建设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引领铸魂育人工作的效能;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案讲义、加快教学基地建设,将生动的社会实践及时转化为课程教学的鲜活素材,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坚持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不同学段教学资源的共通共享,持续强化思政课跨学段、跨区域的融汇交流,结合时代化、信息化特点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分学段开展针对性培养,打造不同学段且相互衔接的思政引领力,实现大中小思政课教学的内容系统化、方式多样化、育人持续性。
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锻造思政引领力,培育时代新人,离不开思政“大师资”队伍的建大建强。因此,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坚持专兼结合,持续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拓展提供师资保障;要坚持引育结合,在充分发挥本校思政教师育人作用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入外来高水平人才充实队伍;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专职育人力量的建设工作,将政治能力作为他们能否胜任的首要标准,在岗前培训与日常培训有机统一中不断提高他们讲好思政课的意识、创新教学的专业素养,并注重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宣传、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零容忍”,真正锻造出一支将思政引领力落到实处、充当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优秀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