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林瑞(福建师范大学文化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科研助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31031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6%。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攀升,意味着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养老压力显著增大。
由此,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弱化与社会养老资源的有限性催生出互助养老的创新实践。作为介于市场化服务与亲情赡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时间银行”模式通过构建“低龄存时间,高龄换服务”的代际循环机制,将零散的社区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养老资本。
“时间银行”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时间银行”,由美国社会学家埃德加·卡恩于1980年创立。时年46岁的他突发大面积心肌梗塞,在康复期间因亲友照护促使他对生活和社会互助模式产生深刻反思,最终推动了“时间银行”理念的诞生。他认为传统经济体系无法充分体现非货币化劳动的价值,尤其是照顾、陪伴等社会服务,因此提出了“时间银行”的概念,倡导“以服务时间换取服务时间”的平等机制。
“时间银行”作为创新型社会互助模式,于1998年在我国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成立了首家“劳务银行”,被认为是该模式在中国的雏形。此后,一些城市开始零星探索该模式,但多处于小规模、自发的状态,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深化与志愿服务政策体系发展,该模式在北京奥运会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在此阶段,“时间银行”的组织架构与管理规范日渐完善,政府层面对于“时间银行”也给予了更多的支持,各地开始逐步建立起支持时间银行发展的政策条例。2018年,民政部将“时间银行”纳入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国务院办公厅也在相关文件中积极探索“时间银行”的做法,标志着制度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时间银行”持续发展,应用场景从养老服务延伸到全年龄段互助服务,如专业医疗、精神陪伴等。根据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的时间银行研究团队的调研,当前我国的“时间银行”总数达到54家,平均运营时间超过3年;时间银行的注册志愿者数达到32万人,服务对象为220万人,累计服务时长达到829万小时。
经过二十余年的本土化发展,“时间银行”已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形成规模化应用,成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重要实践创新。“时间银行”是健康低龄老人或年轻志愿者为失能、高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陪伴等服务,服务时长以数字化形式存入个人账户,待自身年老或需要时兑换等额服务。其本质是通过时间交换建立社会资本,形成互助循环。然而,单纯的“时间储蓄”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等价交换,其背后映射出的是人际互动中冰冷的利益权衡。
跨越“时间银行”到“情感账户”:构建稳固养老关系纽带
上海杨浦区的志愿者许敏通过微信关怀、陪同就医等服务,与84岁独居老人杨老师建立了深厚情感,甚至受托完成其遗体捐赠的重要遗愿。杭州“邻里守望”的志愿者李大姐,每日坚持为失能老人送餐,给予倾听陪伴,建立专属老人的个性化健康档案,并主动帮忙代购物资、药品,构建多维照护。
服务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互动与信任纽带,通过长期陪伴形成情感契约,一幕幕的暖心场景体现出当前“时间银行”已突破单纯的时间置换逻辑,志愿者账户中储存的不仅是可量化的“时间积分”,更是社区共同体中弥足珍贵的信任资本与责任共识。
“时间银行”模式在实践中逐渐呈现出的从单一的“时间储蓄”向复合型“情感账户”的深刻转换,意味着互助养老中的信任已不仅是服务时长的理性计算,而是通过长期互动积累的情感联结、道德承诺与社会认同所形成的“情感账户”。那么“情感账户”中所产生的信任如何能够得到切实保障并实现持续发展呢?
“情感账户”背后涌动的是对尊严的尊重、对陪伴的渴望,甚至是对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再确认。这种温暖的情感流动,也可能因数据失真或兑付无门导致信任消解。当前区块链技术通过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性,有效破解了数据失真或兑付无门的核心难题。一方面,过去采用的手工记录时长的方式易丢失、篡改,区块链通过加密存储与自动化智能合约,精准记录服务时长并实时匹配需求。另一方面,过去依赖机构记录时长,易因机构运营方变动引发兑付风险,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和智能合约技术将服务时间记录加密存储于多节点,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消除参与者对时间储蓄失效的顾虑。除此之外,区块链借助去中心化网络,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跨区域通存通兑。区块链技术为“情感账户”构建了坚实的“数字信任骨架”,极大提升了参与者对时间兑付的预期信心。
然而,技术理性无法替代人性温度,情感账户的鲜活生命力仍需扎根于社区的社会土壤之中。社区嵌入依托熟人网络的道德约束与文化认同的情感黏性,为技术工具注入社会温度。
社区嵌入作为“情感账户”中互助信任生成的核心之一,其本质在于通过社区成员间的长期互动、共同文化规范及熟人社会网络,构建基于“情感账户”的非正式信任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内邻里之间形成的天然信任基础。以北京大栅栏街道为例,邻里志愿者多为退休教师、老住户或社区党员,与受助老人拥有长期的互动交流,其“知根知底”的熟人属性,使受助老人更容易接受服务。二是社区成员高频互动凝聚信用资本。社区互助文化、道德准则和声誉机制等非正式制度形成软性约束,通过社区舆论监督强化责任履行,共同构建稳定的互助责任体系;三是由于居委会、老年协会等社区组织可作为信任“中介”,降低了新人进入互助网络的信任门槛,也降低了受助老人的心理防线。这种机制既依托社区既有的关系网络与规范体系,又通过情感互动重塑共同价值,为“情感账户”提供了天然的社会根基。
“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中采用的区块链的技术保障与社区嵌入式的协同,使得该互助养老模式既具备制度刚性,又保留人性柔性,进一步推动互助养老模式从单一的“时间储蓄”向复合型“情感账户”的深刻转换。
“情感账户”的维系困境及其应对策略
在肯定“情感账户”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维系“情感账户”中的信任纽带也面临着多重困境。一是老年群体对于“时间银行”这种新型互助模式存在认知鸿沟:老年群体普遍存在数字化素养不足的问题,难以适应区块链技术应用和移动终端操作,这不仅影响服务记录的准确性,更从根本上制约了参与积极性;此外,代际互助模式中志愿者服务能力的显著差异容易诱发非理性情感攀比,可能会伤害到参与者的情感。二是“时间银行”储蓄时间的规则会因地区、组织或项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可能会出现功利性选择参与的现象,导致因服务质量差异引发信任损耗的情况。三是在少子老龄化加速背景下,青年志愿者储备量持续萎缩,这不仅使存储时间面临贬值风险,更动摇了基于时间信用的情感承诺体系,对于“时间银行”亦或是“情感账户”的长期维系都是根本性挑战。
针对“情感账户”中面临的困境,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针对老年群体的数字化素养不足问题,应加强数字化培训和技术支持,简化操作流程,提供线下辅助服务,以缩小认知鸿沟并提升参与积极性;此外,为避免代际互助中的情感攀比和服务质量差异,需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激励机制,强化志愿者培训,促进服务规范化,同时通过情感教育引导理性互助。其次,由政府或协会制定统一储蓄时间规则框架,建立审核机制。同时搭建监督与交流平台,公示服务评价,促进经验分享,以此减少功利选择,保障服务质量,维护信任。最后,针对青年志愿者储备不足的问题,应通过政策激励、宣传推广和跨代际合作,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并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确保时间信用体系的可持续性和情感承诺的稳定性。
时间银行从“时间储蓄”到“情感账户”的演进,揭示了互助养老中物质交换与精神共鸣的双重驱动逻辑。未来,唯有通过制度保障夯实信任基石、以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用文化浸润滋养社区共同体意识,方能构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社会化养老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