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马校(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家清(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精神劳动或者说生产活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把满足人民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为文艺创作追求,推动社会主义文艺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实践,就是在创作目的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在创作方法上自觉深入人民的生产生活,在创作成果上坚持将文艺作品交由人民来评判,力争创作出契合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的优秀文艺作品。
在创作目的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文艺作品将主要为谁提供服务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文艺工作者必须考虑好谁才是自身作品的主要受众与服务对象。欣赏文艺作品一直是人民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种社会生产,文艺工作者理应创作与提供大量高品质文艺作品,有效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的精神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实践,要求把人民作为文艺作品的主要目标受众和服务对象,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为创作奋斗目标,推动文艺作品的增量提质创优。
文艺工作者创作各类文艺作品,不是谋求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服务好千千万万的人民。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作为一种文化商品,文艺作品的价值与意义在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与充盈人民的精神世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民迫切希望在精神文化需要方面得到更大满足,产生了超越物质层面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对文艺作品的数量与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文艺作品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自己雄辩的存在理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文艺创作不能迷失方向,不能背离服务人民的初心。文艺工作者应该秉承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属性,自觉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努力创作更多高品质的文艺作品,让文艺成果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精神生活,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在创作方法上自觉深入人民生活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根本方法。文艺创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艺工作者需要经常走出象牙塔,深度接触人民及其生产生活实践,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人民的生活、情感与需求。
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原料矿藏,能够为文艺创作提供人物形象原型、生活故事情节等素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实践,文艺工作者必须长期观察人民的生产生活,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个人感知与集体记忆中的现实生活世界,争取创作出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例如,柳青定居陕西关中14年,深入观察与亲身体验农民生产生活,最终创作出经典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业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实践,要求文艺工作者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了解人民的真实生存与发展状况,系统掌握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表现手法。文艺创作不能脱离人民群众,否则就会沦为无根的浮萍。文艺创作需要关照人民的前途命运,全面表达人民的心声,深度展现人民身上平凡与不平凡的方面。
在创作成果上坚持交由人民评判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实践,要求坚持人民是文艺作品的最高评判者,运用人民的立场、审美和观点来评判与鉴赏文艺作品。文艺作品怎么样,不是由文艺工作者自己说了算,也不是由少数文艺评论家或文艺评价权威机构来决定,而应该是其主要接受者——人民具有最大评判与鉴赏权。文艺作品最终需要走向文化消费市场,接受人民的评判与鉴赏。世界文艺史已经充分证明,唯有经得起人民反复评判与鉴赏的文艺作品,才能够传得开来、留得下来,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文艺作品。
人民群众的评判与鉴赏意见正在深刻影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形塑着当代文艺美学与文艺叙事。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与鉴赏意见,一般明确指出了作品的不足之处,有助于文艺工作者改进自身文艺创作,提升文艺作品质量。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评判与鉴赏意见能够精准反映出人民当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艺,文艺工作者根据人民的需求与评判意见,调整文艺创作思路和选择文艺创作素材,是人民群众推选出来的自身美学和文化的代言人,代替自己塑造人物形象、讲述生活故事和表达喜怒哀乐等情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实践,需要建立与人民群众常态化交流对话机制,认真倾听人民对文艺作品的实际需求与评判反馈,全面提升文艺作品的数量与质量。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能盲目自我陶醉,需要通过基层调研、观众座谈会等多样形式,积极听取人民的审美需求与鉴赏意见,想办法创作出人民广泛认可的高质量文艺作品。例如,昆曲《十五贯》在改编过程中,广泛收集与认真吸纳观剧者的意见,删减冗长情节、塑造典型人物和强化现实矛盾,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文艺工作者应该谨记文艺创作是自身的中心任务,高品质文艺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我国文艺工作者需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创作导向,努力创作出契合人民审美趣味和接受心理的高品质文艺作品,竭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